日产卖楼求生记 中国买家接手 汽车业迎来变局
那栋矗立在横滨湾区的玻璃幕墙大厦,曾经是日产全球化战略的骄傲象征。如今,它以970亿日元的价格易主。买家的身份令人玩味——中国敏实集团与美国KKR组成的财团。
这笔交易背后,是日产半年亏损2219亿日元的残酷现实。
曾经辉煌的日系巨头,为何沦落到变卖总部大楼?
看看数据就明白了。在美国市场,特朗普的高关税让日系车举步维艰。在中国市场,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让日产销量暴跌12.2%。更不用说在本土市场,销量也在持续下滑。
电动车时代的到来,让传统车企措手不及。日产的反应,显然慢了不止半拍。
卖楼求生,只是日产“Re: Nissan”计划的一环。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压缩产能至250万辆……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传统巨头的艰难转身。
45亿元卖楼资金,对日产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许是研发下一代电动车的救命钱,或许是数字化转型的启动资金。但面对半年2200亿日元的亏损,这笔钱确实只是杯水车薪。
有意思的是买家。敏实集团,这个从汽车雨槽、饰条起家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如今已经成长为年产值破百亿的“隐形冠军”。它的崛起,恰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腾飞同步。
这次收购,敏实不是单打独斗。它联手美国私募巨头KKR,展现出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运作中的成熟与智慧。从零部件供应商到资产投资者,这个转变意味深长。
日产卖楼后还要租回继续使用20年。这种“售后回租”的模式,既解了资金燃眉之急,又保住了面子。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权宜之计。
汽车产业的变革浪潮,从未如此汹涌。传统巨头在转型阵痛中挣扎,而来自中国的新兴力量,正在全球舞台上展现越来越强的话语权。
日产的故事,或许只是开始。下一个会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正在被重新绘制。
45亿能换来多少时间?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代电动车的设计图纸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