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会议室,又碰到一位销售经理,他看着最新的车型表,随口说:现在的价格竞争真激烈,能撑多久?我心里也有点儿发怵。开车经验告诉我,价格战只是暂时的,技术和配置才是硬核利润点。今天正好翻了下笔记,发现今年新上市的车,就这点特别明显。
先说这个方程豹钛7,价格在17.98到21.98万,区别不算大,但配的东西不少。1.5T插混,支持两驱、四驱,200毫秒无感切换,续航还算看得过去(体感140公里纯电,估算续航1300公里)——你说这种配置,硬是比同级理想L7便宜近五万。配置的黑科技就更额外:像云辇C智能阻尼悬架,说白了挺舒服的,加个防晕车模式,尤其是长途确实看得见的诚意。
我不是偏心,一开始觉得塑料内饰能用硬塑料这词就太直白了,可速度快的发觉,这并非最重要。关键是:这钱能得到什么?硬派风格,打破了都市精致的套路,个性化很明显。销售跟我说,订单破万,交付慢的让人心里嘶一声。这种产能压力,有点像我上次听修车师傅说:去年他们变成了装配线上的狂飙。不用太担心,毕竟量产本来也要磨合。
跳个题,我在等公交时突然想到:这车用的电池,估计比我想象中还‘贵’吧。是不是有点儿过度依赖技术呢?心里琢磨:硬派设计是不是也能算是一种心理暗示?让消费者觉得我买的不是一般的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还挺吃这一套:硬科技、配置、价格,哪一块吸引多点?但最实际的还是操控感、驾驶乐趣。像奥迪E5 Sportback,用的是德系那种厚重感。别看它标价23万多,但开起来就是感觉沉稳。搭载高速平台,支持10分钟快充370公里(这我心算了下,成本大概在每公里0.3元左右,看着还行)。它的豪华感来自内饰,比如全景屏、氮气悬挂,确实高级,但我心里还是挂念它的底盘是不是偏硬。
对比一下,吉利银河M9,价格17.38万起,最大亮点也是电混架构,支持电油智能分配。空间大,第二排腿部剩下980mm,好像比我记得的同级别还长点。(这我没细想过,或许可能只是感觉)我刚才翻了下照片,发现它的第三排给的脚空间比预期还大,坐起来像个长途车。但低配的动力布局——小电池、前驱,让我有点嫌麻烦。不过价格杀到20万这档,也是有点诚意的。
不由得想问:为什么现在都在拼续航和空间?真能赢得市场?还是只是在拼价格?这点我觉得很复杂。纯电技术犹如开门迎客,要么你在门口就铺了红毯,要么就是让人差点踩空。比如蔚来ES8,既升级了豪华体验,又靠换电站赢得长途。价格40万上下,感觉和豪华不谋而合,但实操中,换电站少得可怜(估算20个左右,全国范围),影响其实挺大的。虽说豪华感这块,显然用料和做工硬核得多——全系Nappa真皮,天花板用超纤绒。
但你能想象嘛——她的加速只有5.3秒?我觉得这对SUV来说,完全算平常,反倒是换电便利性,才真是关键。试想:你长途出行,线路复杂,换电站不是随时都在。这个基础设施缺陷,或许也是个隐形的卡点。
说到这,忽然想到:是不是技术就是在堆料上越走越远?其实我觉得,车厂也在试图找到那个平衡点。凯迪拉克XT5,价格优惠到23.49万起,动力用的是2.0T+48V轻混,用6缸都嫌多的内心,还趁机降价,销量也还算毕业了,8月用的还不错(3200多辆,环比涨20%)——这价格一降,估计未来还会有个反弹。
我心里反复琢磨,买车到底还是技术门槛高?还是价格真香重要?或者说——消费者压根不在意是否用料豪华,只要感觉值?毕竟,咱们普通家,用车的本质还是实用。
先不说国产还是合资的阵营争夺了,市场上一个小细节我发现了:很多新车型,都开始在细节上做文章。奥迪那个全景天窗,从视野到空气流通,一个细节就能让人觉得值。还是那个问题:我自己会买单吗?这个问题有点虚,却也很实。
我还在想:未来会不会,车变得像手机一样每年升级?硬件不再是唯一标准,软件、生态、体验才是真正的战场。你会不会也觉得,买车之前,要考虑的东西真不少,尤其是像我这样要搞清楚买来用的人。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每次开车,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刻——握住方向盘那瞬间的感觉。哪怕,一切都是科技控制,其实心里还是期待手感更真实点。你有没有那种感觉?或者,是不是我太偏用感官去判断得有点儿偏执?
这小细节,实在不能抛开——就像早上太阳刚照进车内,暖暖的,那就是幸福感最纯粹的时刻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