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新招牌还没挂上,空气中却已经有了变化的味道。8月的某个午后,福特纵横的销售门店里,员工们喝着快递来的冰美式,谈论着下个月是否要重新穿制服。外头大太阳,店里阴凉,倒是比前段时间清净了不少。只是在这份平静背后,大家心里都在犯嘀咕——接下来,300家门店,到底怎么整顿?
如果你是这些门店的负责人,今天我的问题很直接:如果总部换了旗号,不管叫福特纵横还是福特中国,合并后你要如何自救?是主动和兄弟公司人员对接,还是低头做自己的销量,等着新公司发下改造方案?说到底,想要在这场“合并”游戏中活下来,光靠业务能力远远不够。
今年的行业新闻铺天盖地,却都没什么实锤的“合并”声明。直到最近,福特中国终于在上海注册了销售服务公司,宣布10月1日正式运营——负责福特乘用车和皮卡的营销、销售、服务业务。陈晓波,原本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管,成了新公司总裁。从门头到人事,全新组合就此展开。
比起坊间臆测的“彻底合并”,这次其实是销售渠道上的整合。300家门店,270家归长安福特,110家归江铃福特。统一管理,统一动作,表面是“搞生态”,实则“治内耗”。合并后他们要用的名字不是大家期待的福特中国,而是由江铃福特主推、带着户外基因的“福特纵横”。那种莫名的错位感扑面而来——一边是以皮卡、越野为主的渠道,一边是靠情怀和蒙迪欧苦撑的乘用车门店,这场景,像是会议桌上左手端着啤酒右手抱着咖啡,彼此敬酒却各有所思。
再看操盘者,陈晓波,来自长安福特,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实权派”。他的KPI对外说是打造户外生活生态圈——听起来潮得像野营小红书。但内部都心照不宣,真正难的是消除合资公司两条线各自为政的惯性。江铃福特的皮卡与越野车是越野的自然主义,而长安福特则更讲究家用和科技感,两边风格有如东北大炖和江南小炒,各自都掺不上。
拿产品来说,长安福特今年扛大旗的还是老情怀。电马已经快被遗忘馆收录,探险者还靠着“美式SUV”标签卖票房,蒙迪欧的价格一路膝盖跪地,12万月销也才三千余辆。勉强算是有基本盘,2024年同比还小幅增长了5.97%,不过,说是“百年福特,毁于长安”,那是段子,但也不是全无根据。
江铃福特就更干脆,销量只有3.5万辆。方盒子的烈马今年最高月销1560台,却始终没突破千辆关卡,游骑侠同样水火无情。皮卡和越野路子太野,电车化浪潮撞上来时,谁也别想能独善其身。这么两条渠道,强行嫁接,它们的DNA未必兼容。
门店整合,问题可不仅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消费者走进来,想买家用轿车,结果一转身看到皮卡和商用车,有种进了海底捞却递来川菜菜单的错觉——决策链上,品牌形象的互拖,对消费者心智的“横跳”,恐怕比整合实务还棘手。
更麻烦的是内耗。2018年,福特全国销售服务机构就曾尝试整合销售渠道,但江铃福特强烈反弹,项目无疾而终——这事儿业内没少吐槽。六年转一圈,轮回再临,是否能脱胎换骨,看似是考验陈晓波的权谋智慧,实际上是三方在渠道、利润、话语权上再次博弈。毕竟,超过300家门店,是各自的地盘,也是一地鸡毛的起点。
在专业角度讲,这次整合其实更像是一场“战略收缩”,把原本各自为营的地头收归总部统一管控。但实际操作,既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也不能靠口号号召,生态调整只是明线,渠道盘活才是暗流涌动。有些门店早就习惯了自己玩自己的微信群,遇到总部新号召也许只会在群里默默翻白眼。专业层面讲,渠道合并面对的不止是效率协同,更是领导力、人员关系、品牌认知全方位的重塑。
而陈晓波能否搞定300家门店,得看他是否真拥有打破惯性势力的“技术力”。大厂合资公司整合如同拆弹——别指望用会议纪要就能搞定,有些门店老资格“地头蛇”,各家账目、库存归属乱七八糟;彼此之间也难免“只认老领导”,风格和规矩都在壁垒里。一合并,老问题不会消失,只会从明线游到暗流:是先裁掉冗员,还是先改渠道分成比例?谁动了谁的奶酪? 这些,每一步都是现实主义,没有童话。
有人说,这整合本质上是福特在中国的“二次创业”。但如果经营思路还是吃老本,那结局多半会像合并前某些门店的库存积压,时间长了,旧问题总会发酵。再先进的组织,不改老习惯,顶层设计再好也是空中楼阁,改名最多是换个文案,内耗却不会自动消解。至于福特纵横能否撑得起“户外生态”大旗,还是得看市场是否买账,消费者是否真的需要,门店人员是否真的协作。
冷静说,这场渠道整合,就像法医科的旧仓库清理,表面只见搬箱子,其实每一只箱子里都藏着如山的凭据和故事。里面有老问题,有新矛盾,更有每个人的前途和选择——而最终,活下来的不是最强的门店,而是完美适应变化的一群人。
当然,没人能给出肯定答案——合并会否带来真正的协同?300家门店的生态到底是互为补充,还是相互消耗?陈晓波有没有勇气砍掉冗余板块,敢于推翻旧制重建?整合的意义,到底是造梦,还是收割遗产?
司法鉴定要做盲测,企业变革也是如此。不妨拿今天这个案例做你的年度思考题:如果你处在福特纵横300家门店的整合线里,是选择等待命令,还是主动出击?而,在变化将至之前,哪个选择才不会被“内耗”所蚕食?
这一次,结果还未揭晓,但或许你能从这300家门店的调整中,提前嗅到中国汽车版图里的下一个动荡预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