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镜下的换胎套路?别想着省心,这些细节才是关键!”

开车前绕车检查这事,看着是个小细节,可真能给出行带来大帮助,就说我吧,前阵子刷到一个视频,讲的就是开车前绕圈看看车况,我一时兴起,学着做了,结果真有发现,咱家车左后胎竟被削掉了一大块,当时我一看就懵了。要知道,那会儿正赶上准备十一长假出门跑趟高速,这轮胎要是带伤跑起来,后果甭提了,安全第一,赶紧换胎。

“滤镜下的换胎套路?别想着省心,这些细节才是关键!”-有驾

换胎这事,看起来简单吧,实际上折腾得我够呛。后来的选择过程,可以说是一步一个坑。你要是听我说完,兴许能少踩几个。

最后的结果先跟你们亮出来,别着急划走。我选的是后轮换两条马牌 MC7,跟前轴的普利司通 T005EV 静音棉胎搭配着。现在跑了几回,实测下来抓地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胎噪跟原来的轮胎几乎没区别,用车体验很满意,说实话,就抓地力来说,我觉得有点超出期待。至于代价,也不是没有,比原来能耗多出1到2度电,对电车来说长途稍微敏感点,但就我来说,还算能接受。

“滤镜下的换胎套路?别想着省心,这些细节才是关键!”-有驾

换胎嘛,最常规的建议就是看看用户手册。一般来说,新旧胎的胎纹深度差值只要在 1.5mm 以内,只换一条就行,经济上最省心。特斯拉售后和东哥养车也给了类似建议,他们甚至说轮胎里程差两万公里,单换一条没啥问题。这听起来没毛病吧?但事情要看具体情况。

我这车吧,得定期车检才能拿进京证,每三个月一次。我得多考虑点因素。问题就来了,一个敏锐的观察——东哥卖的普利司通 T005EV,速度级别是 98Y,而原厂胎是 98V,你看这区别,可不是小事。根据《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和轮胎检验相关规定,车轴上两侧的轮胎可不能有规规矩矩不一致的地方,包括尺寸、负荷指数、速度级别等,差一点都算不合格。东哥这条胎要是装上了,下次车检我就是妥妥过不去,这事儿也不敢马虎啊。

“滤镜下的换胎套路?别想着省心,这些细节才是关键!”-有驾

既然东哥这胎没法选,问题就变成了,我到底是换两条原厂胎,还是换两条别的。要换就成对换,才省心又符合规则。原厂胎固然靠谱,省去折腾,但价格真是“冤大头”级别,一条的钱在别处直接能换两条。反正都换两条,为什么不选一个性价比更高的?

我琢磨了几天,把前后轮搭配的利弊掂了又掂。要是所有轮胎都用一个型号,优点就是稳定性,缺点嘛,说白了就一点:局限性,抓地力、不耐磨啥的,各方面也就维持原厂水平。你要是讲究体验,还真得往别处挑挑,运动胎就显出优势了,毕竟抓地性强,干地、湿地表现都不会差。但你别想着纯粹利好,风险也跟着来了,比如动态平衡的问题,前后轮表现不同,车开起来可能要适应,胎噪、能耗也许也得跟着变。

“滤镜下的换胎套路?别想着省心,这些细节才是关键!”-有驾

经过一轮轮筛选,我锁定了几款:普利司通 T005EV 原厂胎,还有马牌 MC6 和 MC7,后两者主打运动性能,综合来看比原厂轮胎抓地性能提升明显,要高出大概 20%,尤其是在湿地上的表现。后来的一两天,我就陷入了“运动性能 vs 舒适耐磨”的纠结。可是谁还没点年轻人的躁动呢,踩路感,转弯车身贴地的信心,这些始终让我心痒痒。还是觉得年轻嘛,要不就大胆试试运动胎。

选定马牌 MC7 后,换胎过程也算顺利,后轴的两条胎都换了,轮子一下多了点活力。重点来了实测效果,在安静舒适前提下感受抓地表现,尤其一场小雨后开了几个弯,特别得劲,我也算是尝到了运动胎的甜头。这种年轻一次的感觉,怎么说呢,是真爽。虽然电耗涨了一丢丢,但我觉得值了。

“滤镜下的换胎套路?别想着省心,这些细节才是关键!”-有驾

最后说句心里话,这次换胎让我蛮有感触,安全驾驶可不是空话。那些绕车检查的视频,有心你学了,真能少点麻烦,有的坑不是走过才知道规避的道理,很多情况下,前人的经验是财富,懂规则,比啥都重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