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三季度业绩的公开亮相,惊得不少投资者“掉了个车轮”。在过去的几年中,比亚迪一直被称为新能源车的头号玩家,享受着政策和市场红利的双重加持,财报数字看起来都闪闪发光。然而,这次利润暴跌的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头,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汽车巨头的前路。
首先来看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市场竞争压力山大,研发成本像开了外挂。新能源领域喧嚣斗争,比亚迪为了给对手一个漂亮的“价格回马枪”,将主力车型的售价“砍砍砍”,可问题来了:价格是降了,毛利率却被“压扁扁”。从前三季度毛利率17.87%的数据看,同比下降幅度不算“小打小闹”,这就给了市场一个不小的心理考验。
当然,研发投入也是让利润“缩水”的重要原因。比亚迪在这一阶段的目标显然不是单纯“拼销量”,而是“拼技术王炸”。比如那个令人惊叹的“天神之眼”驾驶辅助系统,虽然高大上,但其带来的单车制造成本飙升,在短期内无疑是个财务“黑洞”。还有车规级芯片、“灵鸢”无人机系统等研发项目,可谓让比亚迪的钱包肿胀的是投入,而不是赚到的钞票。
除此之外,成本问题也给公司埋下了不小的雷。碳酸锂价格上涨、新配置零部件成本激增,再加外市场扩张所带来的高额前期投入,分分钟让人觉得比亚迪是在打一场“烧钱的全球化硬仗”。投资泰国、巴西工厂、“豪掷”60亿订购滚装船,这听起来很像用明星阵容在全球市场铺网,但大家都知道,前期投入大,落地成效慢,利润被稀释是意料之中的难点。
这里再提一个细节,响应政策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统一至60天以内,这本看着像是“扶持好兄弟”的善举,却也加剧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财务压力下,比亚迪恐怕得再盘一盘自己的“资源分配逻辑”,同时考虑如何更高效地应对各种临门一脚的市场波动。
但客观来看,比亚迪并非全线败退,亮点还是不少。海外市场表现可谓“银盘高悬”。在全球布局的加速下,其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32%,尤其是海外毛利率比国内市场高出3-5个百分点,这让投资者在担忧的同时还能稍稍松口气。毕竟,海外的成绩表,多少给比亚迪带来了一点业绩反弹的希望。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的研发也逐渐有了回报,“天神之眼”已经搭载了数百万辆车,而超级e平台及平价闪充技术更是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了额外的技术福利。科技驱动的红利正在积累,虽然目前还在“烧研发资金的阵痛期”,但交易所的眼睛已经开始捕捉到未来的增长潜力。
更有意思的是,三季度的净利润环比增长23%,似乎给我们传递出一个低谷后反弹的信号。毛利率有所回升,现金流状况也维持稳定,这都让比亚迪的“财报大戏”多了一点回暖的味道。话说回来,低迷的市场数字并不等于失败,它更像是比亚迪在高成长后阶段性调整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传统汽车巨头和新造车玩家的夹击、涨价的原材料、全球化的资金塞子,未来比亚迪如何在复杂的棋盘上落子赢局?是不是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像精益求精的工匠,而不是步步升级的冒险家?汽车工业的荣誉还在,但利润暴跌的背后,是时候让我们追问:比亚迪还能走多远?哪个“天神”,才能成为拯救巨头的“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