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比亚迪宣布启动新一轮限时促销活动,涉及王朝网、海洋网共计22款搭载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最高降幅达5.3万元。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比亚迪在价格战策略上的升级,更凸显其通过“智驾平权”抢占市场份额、加速实现年度550万辆销量目标的野心。
比亚迪此次降价活动以“限时一口价”为核心,覆盖两大主力销售网络:
包括海鸥、海豹系列、海豚、宋PLUS DM-i等车型。
其中,海豹07智驾版(1.5L 125km精英型)降幅最大,售价从原指导价15.58万元降至10.28万元,降幅达5.3万元;入门级车型海鸥智驾版(活力版)限时售价5.58万元,进一步拉低购车门槛。
推出“618抢先购”活动,秦PLUS DM-i智驾版起售价低至6.38万元,汉EV智驾版优惠后15.48万元起,覆盖从紧凑型轿车到中大型SUV的多类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价包含国家置换补贴及比亚迪自有置换补贴,叠加优惠力度显著。例如,宋Pro DM-i智驾版优惠后价格低至8.98万元,元UP智驾版仅需8.48万元,显示出比亚迪对主流消费市场的精准打击。
比亚迪此次降价并非单纯的价格战,而是多重战略目标的综合体现:
2025年比亚迪销量目标定为550万辆,同比增幅近30%,其中国内市场470万辆,海外80万辆。然而,1-4月累计销量仅为138万辆,完成率约25%,亟需通过促销加速市场渗透。
比亚迪自2025年初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后,加速将高阶智驾功能(如高速NOA)覆盖至10万元以下车型。例如,海鸥智驾版以6.98万元起售,成为首款搭载L2++级智驾的7万元级车型。这一策略既是对传统燃油车的降维打击,也是对华为、小鹏等智驾领域竞争对手的回应。
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但比亚迪通过成本控制与技术自研,将智驾硬件成本压缩至4000元以内,并实现感知设备自供,从而在价格战中保持盈利空间。
比亚迪凭借规模化生产与垂直整合能力,进一步挤压合资品牌及中小车企的生存空间。2024年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已降至40%,而王传福预测未来3-5年将缩至10%。此次降价或成为加速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智驾技术从高端车型“特权”变为普惠配置,例如10万元级车型搭载高速领航功能,直接推动消费者体验升级。同时,比亚迪通过数据积累(日新增训练里程1.5亿公里)反哺技术迭代,形成“销量—数据—技术”的良性循环。
比亚迪的“智驾版”策略模糊了价格战与技术战的边界。例如,汉DM-i智驾版在增配后价格持平,变相实现“加量不加价”。这一模式可能迫使其他车企跟进,推动行业竞争从单纯降价转向综合技术实力比拼。
尽管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00.38%至91.5亿元,但其毛利率仍受价格战影响。若长期依赖降价冲量,可能削弱品牌溢价能力,尤其在高端市场(如仰望、方程豹)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情况下。
降价策略需依赖对供应链的强控制。比亚迪通过自研芯片(如地平线J6)、三目视觉方案等降低成本,但部分供应商已面临账期延长、利润压缩等问题。此外,经销商库存压力与资金链风险仍需警惕。
比亚迪将L2++级智驾定义为“高阶”,引发行业质疑。华为余承东批评其混淆概念,认为高速NOA与自动泊车组合应属“中端智驾”。此类争议可能影响消费者认知,甚至引发监管关注。
比亚迪此次降价不仅是短期促销,更是长期战略的体现:
- **技术驱动**:通过智驾平权巩固中低端市场,同时以夏、汉L等高端车型冲击20-30万元区间,实现“量价齐升”。
- **全球化布局**:1-4月海外销量7.87万辆,同比增长91.9%,未来80万辆目标依赖新兴市场突破。
- **行业整合**:价格战加速淘汰弱势品牌,头部车企转向技术、服务与生态竞争,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跃迁。
比亚迪以22款车型限时降价为矛,以智驾平权为盾,在2025年车市竞争中再掀波澜。这一策略既是对销量目标的冲刺,亦是对行业格局的重塑。然而,如何在价格战与技术战中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仍是比亚迪乃至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核心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