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杀车失灵”这四个字,我都得愣一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车里藏了个赛博刺客,瞅准机会就要给你来个物理超度。后来我悟了,这词儿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种来自工业产品的,赤裸裸的背叛。一种你的“伙伴”在高速上突然对你低语:“不装了,摊牌了,老子今天就要你死”的惊悚。
车突然在路上歇菜,这事儿的本质,不是什么电池电量不足,也不是什么传感器失灵,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解释,是工程师用来安慰自己的催眠曲。这事的本质是,你和你的车,建立在金钱上的脆弱关系,在那一刻,彻底崩了。你以为你花了二三十万买回来的是一个忠诚的钢铁仆人,结果发现它其实是个心态随时会爆炸的实习生,说撂挑子就撂挑子,而且专门挑你堵在早高峰高架上的时候撂,就问你气不气?
所有车企,尤其是那些天天吹自己智能化、网联化、用户共创化的新势力,都在给你画一个大饼。它们告诉你,我们的车有AI,有大算力芯片,有无数个摄像头和雷达,能像你的贴心小棉袄一样照顾你。但它们没告诉你的是,这件小棉袄是黑心棉做的,而且是并夕夕上九块九包邮的。越是智能的东西,疯起来就越彻底。以前的老车,坏了,大概率是某个零件崩了,它会咳嗽,会发抖,会给你预警,像个得了肺结核的林妹妹,虽然脆弱,但死之前好歹会吐几口血让你知道。
现在的电动爹呢?它不跟你来这套。上一秒还在给你放着动感音乐,智能座舱里香氛弥漫,下一秒整个屏幕一黑,动力系统直接进入“道诡异仙”模式,变成一坨一动不动的铁疙瘩。它死得非常安详,非常突然,非常有赛博朋克的美感。当那块负责思考的电子脑花突然变成一坨豆腐渣的时候,你除了骂一句“机你太美”,然后打开双闪,等待命运的审判,还能干嘛?
我总觉得,自动驾驶这事儿要想真的突破,关键根本不在什么特斯拉、英伟达,关键在山东的老头乐。你把一套自动驾驶系统扔到那个环境里,让它在无数不讲交规、横冲直撞、随心所欲的老头乐大军中存活下来,那才叫真正的技术大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些高大上的激光雷达,算得过老大爷的人体动力学闪现吗?算不过的,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那个朋友小李的故事。多典中典的公关稿写法。一个朋友,在高速上,冷静地,把车停到路边,打开双闪,然后感悟人生。我作为一个跑过不少高速的中年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根本不是常态。常态是,车一熄火,你大脑瞬间宕机三秒,然后心跳直接飙到一百八,手心里的汗能当场养鱼。你第一时间想的不是什么人生和远方,而是:“卧槽,后面那辆大货车是不是要给我怼上天了?”、“我他妈怎么停到路中间了?”、“保险电话是多少来着?不对,我他M的要先活下来!”
妈的,这不就是背刺吗!
冷静?冷静是奢侈品,是事后诸葛亮。在那个瞬间,你的所有反应都是最原始的求生本能。那些所谓的“救命几招”,在真正的恐慌面前,脆弱得像一张餐巾纸。你能依靠的,只有肌肉记忆,和平时一丁点可怜的安全意识。
所以,别信那些车企的玄学了。什么德系品质,日系省心,美系皮实。都是品牌给你下的蛊。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标,不是它的发动机。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品控,他跟你聊信仰,你跟他说失速,他跟你聊马斯克要去火星。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那是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车不是车,是图腾。
而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没那么多信仰。我们只是想买个工具,一个能安安稳稳把我们从A点送到B点的工具。所以,所谓的“爱车如命”,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无奈的“供养”。你不是在爱它,你是在求它。你定期给它换最好的机油,做最贵的保养,就像是给一个喜怒无常的祖宗上供。你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让它跑得更快,只是为了求它在关键时刻,别把你扔在高速上,别让你成为第二天社会新闻的主角。加大加大加大,投入加大。但能过,就是能过。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说得跟个有独立人格的渣男一样,可能有点过了,但是,不过吗?它用花言巧语(营销)让你掏空钱包,得手后(你成为车主)就对你爱答不理,偶尔还闹点脾气(故障),你还得哄着它、养着它。这关系,太不健康了。讲真,高速上最可怕的不是车坏了,是内急,那种感觉三体人来了都没用。
所以别问我怎么处理“杀车失灵”。我的建议是,平时开车前,先给自己买份高额意外险。然后,每次上车前,都跟你的方向盘拜一拜。因为当你的车决定给你来一波大的整活儿的时候,耶稣来了都拦不住,我说的。剩下的,就交给玄学和运气吧。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