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虎捷豹大规模召回,软件出故障,油管存隐患

汽车这玩意儿,谁都知道它是个技术密集型产品,一堆零件、一堆电子模块,少了谁都不转。可咱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咱还总是能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大面积召回?这次路虎捷豹又来了,一出手就是十万多辆,仿佛买豪车的真的都成了小白鼠。这事儿大家看到新闻是不是习惯性一笑——“又召回啊?常规操作呗。”但我觉得,事后一乐不是个事,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这车厂到底打的什么算盘?到底谁在为这些问题买单?

先说本次的两个点:一个是四驱模块(AWDCM)软件出问题,搞得什么动力传递单元(PTU)过热、漏油,最严重甚至能把车点着了。另一个呢——油管渗漏,也一不小心能把机器舱变烤箱。这事儿要是在三十年前,那确实说软件马虎、工业基础薄弱咱还能理解;可这都2020年以后了,连咱家扫地机器人都快能给你做题了,怎么四驱的控制模块还这么不靠谱?难不成汽车厂商还停留在“差不多得了”的时代吗?

别说这些问题都是“极个别现象”,光召回数量打脸——捷豹和路虎这两次问题,加起来要召回超10万辆车。买捷豹、路虎的不少人心里是有自豪感的,车标一亮,多少也是“豪华品牌”的门面。可惜面子里子都得靠产品说话,这一来就是大规模召回,多少有点让人背地里咬牙。

有些人说,更换零部件升级软件都免费,车主啥都不用操心,这应该是厂家的担当体现。可真那么简单吗?咱不妨反问一句,汽车这东西,人命关天,软件和硬件不牢靠,厂商动动嘴皮子就得过去?一年两年一次,哪还有豪车的脸面?出点软件问题这事儿,美其名曰“不断追求进步”,但如果换了你,心里真能装作若无其事吗?咱们追问到底,为啥应该接受厂商这种“试错”?更可笑的是,这种召回早已成了一种常态,厂商面对问题变得理直气壮:“你看,我勇于承担责任。”殊不知,一个品牌的根基,不该是不断弥补漏洞,而是要把所有风险尽量扼杀在摇篮——尤其是安全领域。

软件问题,其实更让人警惕。现在都2024年了,汽车智能化浪潮早铺开了,一台车各种控制模块,尤其是四驱这种关乎安全的,咋还有“软件缺陷”这种低级失误?厂商研发流程里的测试,是拿市场和消费者来练兵吗?更气人的是,这次召回里居然还有部分车主“早已升级软件”,意思是啥?就是车主自己得去磨嘴皮子、跑售后提前解决问题,厂家只是被动跟着国家监管尾巴跑,给脸才召回、不给脸你就靠运气?咱的命和钱包,也是运气游戏?

再说那油管,油能漏出来烧着,证明它设计上压根就有隐患。吃瓜群众平常一提到“豪车”,立刻联想到厚重可靠,那你问问这次被召回的那些捷豹车主,花了几十万买个捷豹,还得战战兢兢生怕车冒烟起火,不说心里膈应,开着能叫愉快?厂家改正免费是应该的,毕竟你收钱的时候可一点没客气。但真出事故了,谁给受害者兜底?这才是大规模召回的可怕和无奈。

其实一想,大品牌为啥还会出这种低级错误?有人说打工人偷懒、流程太快。可真到根子上,是行业对“精准”二字异化。现在啥讲求成本优化、效率优先,大家明白,如果不出岔子,哪有谁会天天挖路虎捷豹的底细?能省一个螺丝、省一行测试,大家就少点投入。这不是简单的管理疏忽,是体制化、量化到每个细节的一种“盲信”——信的是自己不会出事,信的是出了事社会能给自己兜底,信的是车主们没法真正追责。能像西方那种客户起诉出天价赔偿吗?在国内,下回厂家再召回,还是拍拍屁股,继续撸一把。

路虎捷豹大规模召回,软件出故障,油管存隐患-有驾

不少人会问,咱就认了不行吗?反正修就行呗。我想说,认了也无所谓,车厂不会改变。买单的从来都是我们这些终端用户,出事了还得自己扛。真有人车烧了,那后续一堆索赔、扯皮谁来处理?再说了,有多少人能第一时间看到召回短信?厂家按程序走,做做样子,顶多算是规避了法律风险。可别信真的在解决根本,也别指望下一次装配线上螺丝刀会更紧一点。企业的惯性太大了,没被弄疼,他们是不会改变的。

路虎捷豹大规模召回,软件出故障,油管存隐患-有驾
路虎捷豹大规模召回,软件出故障,油管存隐患-有驾

这次之所以主动召回,也多少是拜国家监管所赐,缺陷调查一查到底,车厂才不得不收敛些。中国市场其实一下手比国外都狠。可我更想看的是,能不能像欧美那样,召回公开透明,赔偿机制细致入微。比如说,人在美国,车辆因缺陷出问题,厂商得一条龙负责,赔钱赔到你满意;咱这是把漏油管换个新的,拍拍屁股你继续开,事故或者损失基本没人全心全意管。逢年过节拿出点“问题解决方案”, 翻篇。

再反过来看,车主和公众面对汽车大规模召回这种老生常谈,到底该是啥心态?“理解万岁”不现实,车每年进步、召回每年不断,换来的只能是实用主义:“给我修好了就得了。”可真出了大事,法律维权难道能补偿全部损失?我觉得面对厂家,我们不能只是被动接受。也许每个人都不在乎一两次召回,但潜移默化就是低质量阈值迁就。你这次忍了,下次厂家照样松点操作,很多人觉得豪车品牌“有诚意”,修复动作很快。可真遇到“高智能产品”故障,“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永远是在摁下葫芦浮起瓢。

可细想一层,现在的车已经不只是代步工具,它是个移动网络终端、生活空间。智能化深度介入,再加上越来越复杂的机械结构,一旦软件设计和零部件有疏漏,哪个环节出错都能连锁反应。你修一次是消灾,两次、三次就得怀疑产品的底层逻辑问题。技术升级能带来新体验,难道就不能保证出场安全标准?如果厂家心里门儿清软硬兼施的“安全底线”,恐怕大家的出行也不会这么提心吊胆。

最后,关于企业责任,有的人说,“召回是负责任的表现”。别只看表面,召回之所以变成“常态”,恰恰暴露了前期混水摸鱼、后期补锅的无力与惯性。为零件、为软件犯点低级错误没关系,只要顶得住监管,把风险社会化,买单的越来越多。下次再出点事,大不了继续召回。对厂家来说,这顶多是财务损失加点脸面尴尬;对消费者来说,车毁人受伤、家庭蒙难,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篇。所以说,我们不是嫌召回太多,我们是想看到一次彻底的改进、一个靠谱的态度。

路虎捷豹大规模召回,软件出故障,油管存隐患-有驾

眼下,这些召回车主们多半又得跑4S店、排队修理。只能说,“豪车”买得起,心里的安全感和尊严也应该“配得上”。关于汽车行业这些乱七八糟的软件与零部件问题,每个用户真正关心的,终归不是车厂道歉得有多“官方”,而是以后还会不会来这一出。我只是想问一句,既然路线都找到了,为啥不能一把去根儿、别总让工地没完工就拉人上桌?谁都明白,开车最怕侥幸心理,难道厂家生产就可以例外?一遍遍召回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成本与责任”老账没算清?这个问题,怕是每个买车人都得琢磨着来点答案。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