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智驾最新猛料曝光!作为开了12年车的老司机,我必须说说这几件事
说实话,这些年我也算是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从早年在4S店卖车的时候,客户问我新能源车靠不靠谱,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到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比亚迪、特斯拉,这变化真的是没谁了。
最近比亚迪智驾的几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作为一个每年试驾超过100台车的老司机,我觉得这个必须得说说。不吹不黑地说,比亚迪这波操作有好有坏,咱们一个一个来聊。
- 天神之眼团队5000人,这投入真下血本了
话说回来,比亚迪智驾负责人杨冬生前几天接受采访,透露了个重磅消息:比亚迪智能化和电动化团队加起来有16000人,其中智驾团队就有5000人,核心算法团队超过1000人。这个数字让我这个在行业里混了12年的人都有点震惊。
你说巧不巧,我前段时间正好在广州车展上遇到了比亚迪的工程师,聊起来才知道他们现在真的是在智驾这块下狠功夫。说句良心话,以前大家提起比亚迪,想到的都是电池技术、混动系统,智驾确实不是强项。但这两年比亚迪在这方面的进步,不得不承认,确实挺厉害的。
我记得去年试驾海豹DM-i的时候,那个智驾功能还比较初级,城区基本不敢用。但是吧,今年开了几次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高速上的领航辅助已经很成熟,城区的辅助驾驶也敢放心使用了。
- 十几万的车也要搭载高阶智驾?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杨冬生还透露,天神之眼B平台会往下迁移,连十几万元的车型也会搭载。这个消息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智驾真的有必要全面普及吗?
从奶爸的角度来说,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带着老婆孩子出门,能有个靠谱的辅助驾驶系统,确实能减轻不少驾驶负担。特别是在城区堵车的时候,跟车、变道这些功能真的很实用。
但是吧,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成本怎么控制?智驾系统的硬件成本可不低,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这些加起来,少说也得几千块。如果十几万的车也要搭载,这成本最终还是要消费者买单的。
说好听点是普及智驾,说难听点就是变相涨价。对于我们这些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来说,还真得仔细考虑一下性价比。
- 2025款唐DM-i的用料争议,这波操作我是没看懂
结果没想到,最近又爆出个猛料。有网友拍到新款唐智驾版的拆解现场,发现后悬挂从原来的铝合金降级成了钢制五连杆。这个消息一出来,车友群里都炸开了锅。
老实说,作为一个开了这么多年车的人,我对这种“结构升级材质降级”的操作真的是有点看不懂。五连杆结构确实比三连杆先进,但把铝合金换成钢材,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铝合金在轻量化和耐腐蚀性上的优势是钢材替代不了的,这点我是服气的。我记得之前试驾老款唐DM-i的时候,那个底盘质感确实不错,现在换成钢材,长期使用下来会不会影响体验,这真不好说。
厂家也是够拼的,为了控制成本什么招都敢用。但问题是,唐系列可是比亚迪的门面担当,这么搞真的合适吗?
- 智驾数据亮眼,但用户体验才是王道
比亚迪公布的数据确实挺亮眼的:5月智驾车型销量23万多辆,国内占比79%,累计销量超过71万辆,每天生成智驾数据超过4400万公里。7月份天神之眼智驾车型保有量更是突破了100万台。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厉害,但话说回来,数据再好看,用户体验跟不上也是白搭。我这段时间接触了不少比亚迪车主,大家对智驾功能的评价还是比较两极分化的。
喜欢的人觉得确实方便,特别是在高速上,解放双脚的感觉很棒。但也有不少人反映,城区智驾有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操作,比如不必要的急刹、变道犹豫等等。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智驾技术还在发展阶段,需要时间来完善。比亚迪承诺对智能泊车场景的安全损失全面兜底,这个态度还是值得认可的。
- 不拆分动力部门,专注技术研发是对的
最后说说传言中的拆分动力部门。说句良心话,我觉得比亚迪不拆分是对的。动力部门可是比亚迪的“命根子”,电池、电机这些核心技术都在这里,拆分出去风险太大。
杨冬生明确表态“技术研发继续梭哈,团队一个不动”,这话说得够坚决。从长远来看,技术自主可控才是根本,靠资本运作只能解决一时的资金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比亚迪还是要靠技术吃饭,这条路是对的。
- 总结
比亚迪在智驾方面的投入和决心是值得肯定的,数据也确实亮眼。但在用料、成本控制这些细节上,还有改进的空间。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性价比和实际体验。
那问题来了,大家觉得比亚迪的智驾技术值得这个价钱吗?特别是对于预算有限的朋友,十几万的车搭载高阶智驾,你们会买单吗?
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可能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欢迎车友们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老图,汽车行业从业12年,累计试驾500+车型,只说真话不收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