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那天站在台上,灯光打下来,人还没开口,我脑子已经开始编剧——是不是要宣布小米收购特斯拉?
结果他一张嘴:“如果不买YU7,可以考虑Model Y。”
现场观众愣了半拍,笑声像水波一样从后排涌到前排。
换成别的品牌,这话能让公关部直接申请病假,但雷军说出来就像老朋友聚会时那个爱拆台的人,一点不怕冷场。
这股“敢”的劲儿不是一天练成的,要往回翻两年,那时候小米汽车内部吵得跟宫斗剧似的。
SU7 Ultra项目被砍掉,研发团队有人气到把同事微信拉黑二十四小时。
当时资源紧、目标高,每个人都像挂在珠峰半腰,不知道下一步是登顶还是坠落。
有工程师突然拍桌提议去纽北挑战保时捷,说的时候大家以为他在吹牛逼,没想到真过审。
这才有了后来量产版夺下“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纪录。
如果没有那次冲动,小米今天可能连YU7这块牌子都不会亮相。
现在他们玩起了奢侈品圈常见套路:定制服务选配超十万,就能进“小米高定”俱乐部,每月只接四十单,还必须线下锁单。
从紫水晶到嫩芽黄,从卡钳颜色到专属车标,全套下来差点没把你名字喷漆引擎盖上。
雷军甚至放话三年内设计100款新漆色,这更新频率快赶上手机壳市场。
这种稀缺感加视觉独特性,其实就是抓住那些想用车彰显身份的人——性能是一回事,“我的车看起来不像别人家的”才是另一回事。
我一直好奇,他为什么这么大方地夸竞争对手。
不仅说特斯拉好,还顺带捧理想ONE和L系列。
在国内造车圈,大多数掌门人发言都是拐着弯表达,很少有人公开称赞同行。
这不仅是心理战,更是一种姿态——当你承认别人强,你反而显得更底气足,有点像球场上的高手握手致敬,看似礼貌,其实是在暗示:我认可你,但准备赢你。
而且观众也吃这一套,会觉得这是自信,而不是怂。
数据摆在那里,自今年七月六日交付以来,两个月零十九天卖出四万辆YU7,把不少新势力甩出几条街。
不过网上依旧有人盯着空间问题不放,说后排憋屈。
雷军干脆拿数据回应:“69%的家庭用户完全够用,其中85%还有孩子。”
这种用数字堵嘴,比喊口号有效多了。
但中国消费者确实习惯用空间大小衡量SUV价值。
我见过一些品牌为了迎合市场硬生生加长车型,加完之后停车转五个来回才能停进去,可销量却蹭蹭上涨。
所以小米这种“不按主流尺寸偏好走”,算是一种逆行,看他们能跑多久吧。
更狠的一招发生在续航策略。
本来标准版620公里,为消除里程焦虑,他们直接砍掉这个版本,把835公里长续航PRO改名成标准版,而且价格不变。
这消息刚传进采购部门,据说有人午休躲厕所抽烟缓压,因为成本压力瞬间飙升。
从竞争角度看,这是一次正面硬碰,对标Model Y毫无畏惧甚至更猛一点。
他们赌的是市场会因为诚意而投票支持,事实证明赌赢了——开售三分钟,大定二十万;十八小时锁单二十四万台,比抢某些明星演唱会票还疯狂。
插句题外话,小米为了研究Model Y,今年买了三辆,一辆拆件分析、一辆研究结构,还有一辆纯体验驾驶感受。
我脑补画面:几个工程师围着拆开的Model Y,就像音乐制作人扒偶像歌曲,再加自己的旋律。
有些模仿不可耻,可耻的是照搬而没有创新。
而小米明显是在学完再加料,让味道不同,这样端出去才有资格请客吃饭。
其实这种直白甚至略带挑衅式的发布风格,在国内制造业圈并不常见。
“含蓄”“低调”通常比锋芒毕露安全很多,但互联网公司出身的小米,本来就习惯讲故事、造情绪高潮。
过去五年,雷军经历了一次彻底转型,从互联网思维切换到智能制造逻辑。
他自己总结一句特别妙的话:“50来岁正是闯的时候。”
朋友圈里看到这句话,有人点赞鼓励,也有人提醒风险太大别瞎折腾,人性嘛,总分裂成这样。
中国新能源市场已进入第二阶段——性能与审美齐舞,不再只是拼参数表,而开始争夺生活方式标签,比如你的漆色是否代表个性,你愿不愿为座椅材质多掏几万元。
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米推出高定业务,就是精准戳中那群“不容忍平庸”的消费群体。
同时,它也揭示一个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正在分化,高端玩家越来越追求稀缺感,中端则倾向极致性价比,中间留出的空档恰好给战略操作提供舞台。
所以,当大家调侃“雷总帮友商打广告”,忽略了一层意思:懂规则的人不怕替别人吆喝,因为牌局最后谁赢,不靠嘴炮,而靠持续不断地丢惊喜出去。
从SU7 Ultra绝境重生,到YU7销量爆发,再到一年试运营高定模式,每一步都踩刀刃边缘跳舞。
如果哪天他又突然夸蔚来或者问界,请不要诧异,那很可能就是下一步棋,我们这些看戏的人,就等着看看这一盘怎么收尾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