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半的杭州街头,一辆打着双闪的小客车诡异地停在路中央。当路人凑近查看时,眼前一幕令人毛骨悚然:主驾驶位空空如也,副驾上一名男子正酣然入睡,中控台不断闪烁“报警”提示。这辆“幽灵车”竟在无人操控状态下自动驾驶了20分钟!随着法院一纸判决公布,这起荒诞案件背后的科技滥用乱象引发全民热议。
案件回顾:20分钟“无人驾驶”的惊魂时刻
9月13日凌晨,杭州交警接到群众报警称发现“无人驾驶”车辆。后台数据还原了这场危险闹剧:1点17分,醉醺醺的车主王某某从主驾爬到副驾,任由搭载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辆继续行驶。为欺骗方向盘检测系统,他特意加装“智驾神器”模拟人手压力,使车辆误判驾驶员在位。直至38分车辆自动刹停,这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已穿越城市道路近20分钟,期间多次触发系统警报却无人响应。
法律零容忍:科技滥用+侥幸心理=犯罪
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王某某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4000元,这份判决书撕破了技术犯罪的伪装。刑法第133条明确规定,凡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即构成行为要件。王某某利用作弊装置维持车辆行驶,本质上仍是主动实施驾驶行为。更恶劣的是,其2024年7月刚因酒驾被罚,此次叠加“醉酒+作弊装置”双重风险,法院从重惩处彰显对科技犯罪绝不姑息的态度。
“智驾神器”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公然售卖“智驾魔盒”“免打扰模块”等作弊设备,部分店铺销量破百。这类产品通过模拟方向盘扭矩信号,帮助用户规避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提示。车辆工程专家强调,当前L2系统必须坚持“人机共驾”,任何绕过监管的行为都涉嫌违法。某车企技术负责人透露:“这类装置会干扰毫米波雷达校准,可能引发突然加速或转向失灵。”
社会警示:科技时代的安全驾驶底线
此案为智能汽车普及期敲响警钟。车企需升级方向盘生物识别等防作弊技术,电商平台应及时下架违规商品。公众必须清醒认识: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醉酒后即便使用智驾系统仍需承担刑责。正如办案检察官所言:“技术不应成为犯罪的遮羞布。”这起全国首例“智驾神器”危险驾驶案,为所有试图钻技术空子的人划出法律红线。
科技可以解放双手,但永远不能替代责任。当网友惊呼“太吓人”时,我们更该牢记:方向盘背后,必须是一颗敬畏生命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