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时代,经常会听到低滚阻轮胎。因为,在电车时代,续航焦虑成为主要的显性问题。所以,轮胎就会向低滚阻稍稍偏一点。
但是,一条胎的能力上限是固定的(随着技术进步会持续往上顶)。偏向低滚阻了,就多少会没法对抓地力照顾得很好。
PS:美国消费者报告曾经给一些,配备了节能的低滚阻轮胎的混动车型做过对比测试,在时速96公里的紧急制动中,刹车距离竟然比普通轮胎长了2.4~3.7米。
所以,低滚阻、高抓地力、长寿命,这个不可能三角,可能最多能抓两个。但是,技术进步会让:
这个三角形的覆盖面积慢慢变大
而关键就是,如果覆盖面积大到,即使是哪些没被特意照顾的角度(性能指标),也能够在车子的各种使用场景下,在生命周期里够用,就没问题的。
也就变相的做到了两者兼顾了。确保最短的板不漏水,然后去磨最长的板。
好的,回来说说轮胎本身吧。
矛盾源于橡胶本身
每当轮胎滚动,胎面就会不断地变形和恢复,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舞蹈”,而每一次舞蹈都要消耗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
科学家用一个叫做”损耗因子”的参数来衡量这种能量损失。这个数值就像是橡胶的”性格指标”:
数值低的橡胶性格内敛,滚动时不爱发热,但也不愿意在紧急时刻”发力”;
数值高的橡胶则性格外向,虽然平时比较”费劲”,但在需要抓地的时候却能挺身而出。
但,人们不听啊。要轮胎在日常滚动时”佛系”一点,少消耗能量;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又要”燃烧小宇宙”,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就像要一个人,既要做安静的美男子,在关键时刻又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听起来,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吧。
然而,攻城狮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有限的条件下求最优解,画五彩斑斓的黑。在工程师眼里没有非此即彼的,是在看似矛盾的需求中找到和谐统一。
1990年代,法国米其林的工程师们发现,用二氧化硅替代传统的炭黑填料,竟然能够让轮胎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这种神奇的材料让轮胎在正常行驶温度下变得”温顺省油”,而在低温湿滑环境中却变得”激进抓地”。
这就像给轮胎装上了一个智能的“变脸系统”,能够根据环境自动调整性格。
硅胶粒子本身很硬,但通过特殊的”偶联剂”技术,它们被巧妙地”嫁接”到橡胶分子上,既增强了胎面的刚性减少变形耗能,又能在微观层面产生必要的界面摩擦。这种技术让轮胎第一次有机会摆脱”低阻等于低抓”的宿命。
轮胎攻城狮们还想出了更多巧妙的招数。用”双配方”设计,胎面中央用硬配方负责省油,两侧用软配方负责抓地,形成了”中间理性,两边感性”的完美平衡。
在花纹设计上下功夫,通过3D沟槽和功能化花纹,让轮胎既能减少无谓变形,又能在需要时提供足够的”咬合”边缘。
然后,电动车来了
电车,每一公里续航都极为宝贵,同时,电动车更重的车身和更强的瞬时扭矩又对轮胎的抓地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在相悖的两极上,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好,现在轮胎的那个三角性,覆盖面面积已经够大了。材料科学的进步、制造工艺的革新、设计理念的升级,都在推动着这个平衡点向更高的水平跃升。
轮胎巨头们纷纷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米其林推出的e·Primacy达到了欧盟滚阻A级的同时保持湿地抓地A/B级,被誉为”绿色轮胎的先锋”。
普利司通的ENLITEN技术通过革命性的材料创新,让轮胎减重2公斤的同时滚动阻力降低30%,却依然保持了优异的湿地抓地性能。
德国马牌的Green Chili配方则通过加强二氧化硅与橡胶的键合作用,实现了行驶中分子链更顺滑的运动。
今天市售的一些高端节能胎,已经能够做到滚阻降低15%以上的同时,湿地制动表现比上一代提升几成。甚至出现了油耗和性能”双A”的明星产品。
科技真的是第一生产力啊
但,再好的胎,可别嚯嚯呀。即使在今天,”低滚阻与高抓地力兼得”更多的还是一种动态平衡,而非绝对的兼得。每一款轮胎都是工程师们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中,在性能、安全、经济性之间反复权衡的结果。能够一起进步,但总归是要分开算的。
再好的轮胎也需要正确的使用方式来支撑。保持合适的胎压,选择适合自己驾驶习惯的产品,定期检查轮胎状态。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听关键的。往好了看能发挥轮胎最大的潜能,至少,也能确保轮胎不失衡。
在人生的路面上滚动的,大概也一样吧。在每一次选择中寻找平衡,不追求完美,至少不跌倒。
好了,聊到这。
你的爱车现在用的是什么轮胎?在日常驾驶中,你更看重省油还是抓地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选择和理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