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吉利出了个绿牌房车这事儿,就像一个常年吃食堂的兄弟,突然有一天开始研究米其林摆盘了,你第一反应不是觉得他牛逼,而是想关心一下他的精神状态。
这不是车,这是一场行为艺术,一场关于“中产阶级最终幻想”的压缩毛巾式展演。你以为吉利在造车?不,他们在开光,在给所有被996和KPI盘到包浆的灵魂,画一张能开着走的符。
这台车的灵魂,就是那块83度的电子丹田,官方说续航430公里。是是是,理论上是这样。这430公里,是在实验室里,空调不开,音响不听,四个轮胎悬空转,电门踩得比绣花还温柔,跑出来的“理论最高值”。但凡你开上空调,连上蓝牙放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再遇上个上坡路段,这个续航数字掉得比我的头发还快。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你开着一台燃油房车,心里想的是诗和远方。你开着这台电动爹,心里想的全是充电桩和恐慌。你的旅途不是由风景决定的,是由国家电网的布局图决定的。这不是一场旅行,这是一场以充电桩为存档点的闯关游戏,一场现代修仙,每一次充电都是在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新能源远行的关键,也不在电池技术,而在拖车司机的电话你存了没。
然后我们看看车里,坏了菜了,简直是典中典。一个U型沙发,一张升降桌,一拼就是一张床。左边吊柜,右边冰箱,后面还有个能淋浴的卫生间。这空间利用率,三体人看了都得递根烟,说一句“你们地球人,真会玩儿”。这种设计思路,我把它称为“俄罗斯套娃降维打击”,把一套一室户硬生生塞进一个铁盒子里。
我作为一个奔四的中年人,看到这个设计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是腰疼。我想的不是躺在上面看星星,而是我这把老骨头每天这么拆了装装了拆,会不会提前腰间盘突出。我突然想起我大学时买的那个多功能军刀,号称啥都能干,最后我用得最多的功能是牙签。人生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这种车的核心矛盾是什么?它试图用一个产品,解决两个完全对立的阶层问题。
一方面,它用“绿牌”、“低成本”这些词,去诱惑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渴望逃离的年轻人。告诉他们,你看,远方不贵,梦想触手可及。但它绝口不提,一个能随时给你补能的私家院子有多贵,一个能让你从容充电的长假有多奢侈。
另一方面,它又用“房车”、“旅居”这些概念,去讨好那些有钱有闲的中产。但真正的有钱人,会为了省那点油钱,去赌高速上有没有空闲充电桩吗?他直接开着他的大G或者陆巡,一脚油门就到阿拉善了,油门踩到底,发出人民币的轰鸣。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而不是在厨房门口捡菜叶子。
所以这台车的目标用户画像,极其拧巴,极其魔幻。它精准地定位了那些“心比天高,钱包比纸薄”的“精神游民”。他们渴望着瓦尔登湖的生活,但身体却诚实地离不开海底捞。他们把这台车买回去,90%的时间停在小区的地库里吃灰,功能和一块巨大的砖头没什么区别。剩下的10%,是开到郊区的露营地,接上营地的电,发一个朋友圈,配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然后开始刷短视频。
写到这里我得承认,我这个电子丹田的比喻,多少沾点道诡异仙了,但你懂我意思就行。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吉利这波操作,不是让你爱上它,是让你产生一种幻觉。一种“我只要拥有了它,我就能成为那个自由的人”的幻觉。这已经不是在卖车了,这是在卖赎罪券。
当下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如果说之前理想是把家庭用户的蛋糕端走了,那吉利这台车,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它试图去创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市场,用一个看起来很美的产品,去捕捞那些在现实和幻想夹缝中挣扎的灵魂。同行看了也得傻,哭晕过去。
所以这车到底怎么样?我的结论是,它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了那些在格子间里快要发霉的人一个发疯的借口。它不是交通工具,它是一种精神图腾。你买了它,就等于向上帝证明,你努力过,你想逃离过。虽然最后你可能只是开着它去郊区充电站吃了顿泡面,并且因为找不到充电桩而心态爆了。
但,能梦过,就是能梦过。加大加大加大。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