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和车友群里,看到一个明显的“换位戏”:曾经靠躺赚的合资与进口燃油车,从高位慢慢回落;国产新能源,短短几年从陪衬变成了台柱子。这是阶段性波动,还是长期结构性变化?咱们用数据和判断把这盘棋摊开看。
事实很直白。过去二十年,欧美日传统车企靠品牌溢价、配件和增项服务,长期把持中国高端乘用车市场,豪华车动辄保持两位数整车利润率。对照来看,国产车长期难以溢价。但新能源把节奏打乱了:渗透率从2018年不足5%,到2022—2023年已接近或超过30%—40%,乘联会和工信部的数据都在指向同一件事。头部新能源厂商年销量实现数十万甚至百万量级增长,逐步侵占过去由合资燃油车把持的“30万级”细分市场。结果也能从市场里看出来:本田雅阁、部分雷克萨斯车型开始打折促销,局部细分市场的成交价下滑;与此同时,蔚来、理想、比亚迪、问界等国产新能源高端车在配置与技术加持下成交价上去了,溢价感正在形成。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看到三条主线逻辑:
1、技术与供应链重塑价值秩序。电驱、动力电池、域控与电气架构,成为决定整车价值的新核心。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供应链巨头,通过规模效应和开放合作,让更多车企能快速量产并降低边际成本。
2、消费认知在改写择车标准。买车不再先看车标,而是看功能和使用体验:智能化、续航、OTA更新这些因素越来越吃香。国产品牌在这些维度追近甚至领先,消费者开始愿意掏钱。
3、竞争释放价格弹性。合资燃油车长期存在的“价格虚高”,在大量高性价比新能源车逼近时,只能靠降价和促销回归更合理区间。
这波“油车降价、新能源涨价”的表象能持续多久?分两个阶段看比较合适。短中期(1—3年),新能源还在规模扩张和品牌建设期。头部车企为抢占市场,可能持续以“高配置+相对低价”策略换取市占率;供应链国产化率提高也能抑制整车成本上升。中长期(3—7年),市场有可能走向集中:如果没有类似特斯拉那样的持续强势外部竞争,行业可能由几个头部品牌主导,溢价有恢复的风险。关键变量包括:供应链是否保持开放竞争、监管和反垄断力度、以及国际竞争和技术输入是否持续。
给消费者和投资者几点实操建议:
1、短期看性价比。通勤和家庭用车为主的用户,当前仍能在国产新能源中找到高性价比的车型,尤其是头部品牌的中端车型,值得关注。
2、中长期看壁垒。关注掌握电驱、电池和域控完整生态的企业,以及供应链龙头(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的持续竞争力,这类企业更可能在竞争加剧时守住利润。
3、别忽视监管与市场结构。如果行业高度集中,服务和价格将更受企业主导,投资者要警惕估值和政策风险。
最后,关于“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变成新的高价帝国”这个担心: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市场竞争、供应链开放和监管这三驾马车,会决定最终走向。今天消费者享受的低价高配,很大程度上来自新技术带来的成本变化和国产车企的激烈博弈。未来谁能既守住性价比又建立长期品牌溢价,就看谁的制造能力、供应链掌控力和服务生态经受得住时间考验。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选择:你会现在入手降价的合资燃油车,还是掏腰包买那辆溢价的国产新能源?为啥选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