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咱们今天不聊车的参数配置,来聊点更贴近生活的。
今天要说的,是魔都上海最近沸腾的一件事:电瓶车充电费暴涨,简直让人心头一紧。
我们关注的是:上海的电瓶车充电,怎么就突然变得这么贵?
这涨价的幅度,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听说,上海不少小区充电桩的服务费,犹如脱缰的野马,蹭蹭往上涨。
以前可能几毛钱一度电,现在呢?
普遍飙升到五毛八一度!
这什么概念?
你琢磨琢磨,这比给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充电还贵两毛钱!
特斯拉好歹技术先进,充电快。
你这小区的充电桩,充个电慢吞吞的,还这么贵,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吗?
这事儿,在上海的打工人群体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家纷纷吐槽自己成了“韭菜”,钱包被“精准收割”。
咱们先来算笔账。
普通的小电驴,充满一次电大概要花几块钱。
按照这个涨价的趋势,每个月通勤成本要多支出几十块钱?
这可不是一笔小开销!
想想,这几十块钱,能买两箱矿泉水,能跑300公里,相当于半箱汽油的钱!
真是让人心疼啊。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充电桩收费,它还“不透明”!
加油站好歹明码标价,开发票清清楚楚。
你这充电桩呢?
扫码支付完,连个明细单子都不给!
五毛八一度电,这钱到底去了哪里?
谁知道呢!
“用不起就别用电瓶车!” 这种说法,听着就让人难受。
要知道,上海有多少人是靠着这两只轮子谋生呢!
外卖小哥、快递员、小商贩……他们风里来雨里去,靠着小电驴支撑着自己的生活。
这涨价,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事儿,它不仅仅是涨价那么简单。
它还牵扯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让人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一个问题:这“民生工程”,怎么就变成了“生意经”?
当初,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为了推广新能源,很多小区都装了充电桩。
这本是好事,是便民利民的举措。
可现在呢?一些运营商和物业,却把它当成了“聚宝盆”。
涨价、乱收费,各种套路层出不穷。
第二个问题:监管在哪里?
对于这种明显不合理的收费行为,监管部门难道就熟视无睹吗?
按理说,监管部门早就要求公示成本了。
可现在呢?
连根电线损耗的明细都见不着!
倒是物业办公室,新换了进口空调……
这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
第三个问题:安全隐患。
为了省钱,一些老人家又开始拎着电池上楼充电了。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啊!
要知道,上海已经发生过好几起因为电瓶车充电引发的火灾了。
高楼起火,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事儿,说来说去,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运营商想赚钱,物业想赚钱,但他们却忽视了老百姓的感受,忽视了安全隐患。
这事儿,它也让我想起“割韭菜”。
什么叫“割韭菜”?
就是把老百姓当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
现在,很多小区充电桩的价格,已经贵过加油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这事儿,它也让我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套路。
先是“补贴”,吸引用户,然后等用户习惯了,再开始“收割”。
这套路,是不是似曾相识?
好吧,说了这么多,咱们再来聊聊汽车领域。
虽然今天咱们的主题是电瓶车,但其实,这事儿跟咱们的汽车,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现在,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
充电桩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如果充电桩的建设和管理,不能够做到规范、透明,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咱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个问题。
希望充电桩的收费能够更加合理,更加透明。
希望那些靠着电瓶车讨生活的人们,能够少一些负担。
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够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宜居。
有意思的是,这事儿也反映出,我们对民生工程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建设充电桩,是为了方便大家,是为了促进新能源发展。
但如果把它变成敛财的工具,那就背离了它的初衷。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民生无小事。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真正地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希望那些想赚钱的人,能够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够越来越好。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
对于这事儿,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里,留下您的看法。
咱们下期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