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即将“进入历史”?2026年工信部新规一出,莫说车企,连买菜阿姨都陷入沉思:家里的汽油车,值钱还不?还是哪天一纸政策直接跌成废铁?各种焦虑,弥漫在新老车主心头,也成了中国能源转型这台大戏里最喧闹的注脚。
有人觉得,这是新能源车的大胜利。3升油耗的新门槛,一下子把大部分传统汽油车甩出了牌桌。然而,别急着喝彩。如果你以为这只是推动环保的好事,那未免天真。政策的指挥棒挥下去,最先疼的可是消费者的腰包。在电动、混动大笑特笑时,油车主却开始盘算二手车还能卖多少、养车是否还有性价比。毕竟,残值蒸发和用车成本上涨的愤怒,和电池技术的突破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说是推动产业升级,实际却让市场陷入一片迷雾。汽车厂商竭尽所能逃“减碳”大考,令人哭笑不得。举个栗子,长安CS75 PLUS居然靠虚拟声浪系统来骗油耗,一杯“数字香水”掩耳盗铃还真成了新趋势。日系省油神话,更是在新规面前全面破防,轩逸自豪的5.2升油耗,距离3.0标准还差着盐汽水两步。别忘了,二手油车贩子正忙着打电话给老婆,要么上岸,要么准备“割韭菜”收尾。
再看混动车,表面风光,实则暗流涌动。就拿山东车商来说,把雷凌双擎炒成新晋理财产品,淡定自若,未卜先知——和去年特斯拉降价后电二手市场的血流成河如出一辙。天津港进口豪车也坐不住了,猛禽F-150大甩卖,捡便宜的结果,大概率不是买到宝贝,而是被活埋库存坑里。政策预期变成“末日倒计时”,二手市场变成投机天堂,多少人一夜之间成了砖家:只懂“出手要快,落袋为安”。
车企对政策的“骚操作”倒是层出不穷。广汽传祺为了减重,消灭备胎18公斤,让用户失去后备箱空间换来“合规之荣”。欧洲车更是玩出了新高度,奔驰C260节能标比logo还大,开个空调就跑路的数据,揭露了政策制造的技术泡沫。想当年大众“柴油门”,靠软件玩数据,如今的节能贴纸,不过技术换旧颜,路数一脉相承。看似是技术创新的大潮,真相却是所有人都在沙滩上忙着盖“违建”,“新规”成了神奇催化剂。
政策调度下,不只有车厂各显神通,连加油站都活出第二职业。中石化直接搞加油抽奖,头奖竟是充电桩使用权。这阵“左右互搏”,暴露了传统能源巨头的绝望转型。对比挪威快速从油站变充电站的案例,国内拼的可不只是谁送的咖啡热度高。明里贴福利,暗里保就业。送再多玻璃水,也清不掉加油枪上的年代灰尘。转型焦虑,从上到下,多得像加价的油钱。
而造新能源口号比造芯片还容易。谁都懂低碳转型很重要,可理智点,别一刀切地激进冒进。德国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反复,足够警醒。产业升级可不是一夜钟声,而是需要足够“留白”的渐进。否则,只会重现光伏产业当年的一窝蜂扩张,等到泡沫破裂,谁收拾残局?与其逼3升油耗,何不考虑碳积分弹性机制,让油电混战、优胜劣汰,市场自然筛选。毕竟,对消费者来说,油钱、电费才是真正投资回报率。
政策最终还是要落在老百姓的用车体验上。你逼出一大堆噱头配置,没让用户省下一分钱油钱,叫人凭什么相信这是好事?新能源不是风口,而是改革,不能靠PPT推进,也别拿行业口号绑架每个人的选择权。未来,有多少燃油车能留下,还要看转型能不能让买菜阿姨不再因油价、政策、配件而提心吊胆。至于那些一口咬定燃油车“没戏”的高论,不妨少点情绪,多些理性——不然,改天自己的腰包先被“新政”割了韭菜,那才是真幽默。
最终,别忘了,技术和政策都该为人服务,不是让人倒着上牌桌。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