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到,车主们都开始为自己的新能源车操心“夏日三连”:晒成蒸笼的车内空间、眼看见往下掉的续航、智能驾驶被阳光晃出“小失误”。这还不是懒得出门就开口抱怨,而是想买车的人心里的疙瘩。无奈不少品牌张嘴就画大饼,动辄概念、未来、遥遥领先,可到了实际用车场景,老百姓顾虑还是没见解决个透亮。谁要真敢直接针对这些糟心事干点实事,估计会让不少消费者心生好感。
最近吵得热火的“启境车”就摒弃了套路。这个新品牌带着广汽和华为的双重加持,刚官宣没多久,竟然在短短两周里干了两件实打实的大事:一边官宣了新任CEO刘嘉铭;一边大手一挥,把测试车开进新疆火焰山,只为在70度地表温度下,正面应对新能源车主最烦的那些“夏天痛点”——而不是打卡拍点“烈日风光图片”自我陶醉。
先说人。启境让刘嘉铭当掌门,不是看他名气,而是真让一个懂用户的“调研型舵手”带队。别的高管也许爱办公室研究表格,刘嘉铭二十五年就喜欢扎堆4S店、和车主掰扯。他不信“大数据玄学”,更信“坐底下听骂声”。当年汉兰达卖得火,他是带头把第三排空间从“小板凳”变成能伸腿的设计师;凯美瑞加装隔音降噪,把商务用户的“高速电话听不清”一锤定音降下来。行业里,这种靠用户反馈不断调整的“鸡蛋里抠细节”操作,其实才最难。说到底,哪怕华为智能驾驶、鸿蒙座舱再高深,也得有人能把“前沿科技”搞成“当下顺手”,让车主坐进去用起来简单省心。把刘嘉铭挖过来,就是看中他这股肯钻老百姓心思的劲儿。
再说实事。启境没上来就玩虚的,直接选择新疆火焰山夏测。那地方地表温度七十多度,别说车,连人都得防中暑。启境测试车在烈日下来了场硬碰硬:暴晒四小时后,车内温度飙到48度;点开空调,测试从高温到舒适温度需要多久,结果不到三分钟降到了25度,还专门测了后排和前排的温差,卡死两度以内,不让“小太阳”只照后背。“别光拼降温速度”,刘嘉铭让工程师们还得看耗电,别刚凉快完,出门续航全缩水。车队拉着车以110时速跑三小时,测出电池续航衰减只有百分之七,远远低于同行平均比例。再到智能驾驶,正午四周白花花太阳下,系统还得能分得清人、树、红绿灯,识别准确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把那种阳光晃眼就罢工的小毛病给堵住了。刘嘉铭在测试现场全程盯着,各种细节一个不放过:耗电、场景、极端天气样样都得碰,坚决不让演示片当测试合格的标准。测出来的数据,就是以后老百姓日常用起来最真实的底气。
藏在这一连串“快动作”背后的故事,其实是广汽和华为早早搭好的“协同工作流”。往年车企、科技公司各自为政,沟通多半隔着地理、隔着门槛。启境早在年初把两百多个工程师塞进一个屋檐下,真的实现“随手拉人过来拍板”。像这回火焰山测试前,电池团队说要多加物理隔热,华为那边立马把智能温控算法改了,温度预警阈值一调整,三天拍板。这样一来,原来半个月才搞定的流程,三天内就能出成品,效率飙升。两大公司的流程还彻底融合,从测试计划、产品准备、配件制造,再到实际调度,环环相扣,生怕再玩什么“你等我、我等他”的拉扯。所以启境敢在两周内把CEO定下来、火焰山夏测搞定,又快又不失分寸感。
说回消费者的“夏日焦虑”。说到底,人们关心的不是哪出什么新花样,而是给钱买车以后,自己在大太阳下面坐在车里到底能不能舒服,带着全家出去自驾还用不用担心电快没了。可偏偏,这些实际问题大部分品牌都爱绕着走,给出些五花八门的新技术和理论数据,真走到了恶劣环境下就拉胯——这时候,能主动把车开进新疆、在现场趴着全方位死磕细节的车企,确实不多。
当然,广汽和华为的合作到底能把启境带到多高的位置,这谁都不能给盖章保证。只是两头都各有倚仗:广汽在整车研发、制造里摔打多年,懂工艺、兜底线;华为在智能驾驶和车载系统里练出来一整套数字武功,善于秀技术。合作归合作,真要两家人混在同一个办公室,能不能乐呵呵地据理力争还不好说,但至少启境目前的步调、决策和效率都跑到了行业最前面。这不是“先吆喝后慢慢上新品”,而是“先磨炼再亮底牌”。
这一轮测试特别强调“不是为拍秀场视频而测,是为车主痛点而测”。比如高温暴晒这个场景,确实是南方城市一到夏天人人都怕头疼的事。启境这回针对性设置了三大环节:一是极端高温暴晒,看车内降温速度和舒适度;二是高速行驶续航损耗,直接跑三小时看结果,不怕电耗;三是一连串强烈阳光下的智能识别,“不是正常天气就结束了”,而是坚决用最苛刻条件做底。目前看下来,启境的成绩没辜负投入,甚至比很多人预期的“新品牌首秀”还要硬气。
刘嘉铭带队不是说说、拍拍脑袋决策。他对工程师的要求,和过去汽车行业盛行的“只看实验室数据”完全不一样。“不能只做‘表面工夫’!判定标准重点落在耗电、舒适度、稳定性这仨上”。每一条场景都拉出来用最常见、而又最难啃的实际问题检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得让新技术真正替用户省事,不是为发论文。”
新品牌初登场,最怕流于表面宣传。启境这次以超常规节奏公布核心高管和夏季挑战成绩,不是什么招摇,而是借由一场真实测试和工程师现场“抠细节”,把“用户视角”拉回来。这种重视实际体验的风格,其实更考验品牌立足的基础——谁方便了车主、谁解决了群众的堵心事,谁就能占得一席之地。
当然,风头再强也不能代表它永远“一骑绝尘”。新能源车行业变化太快,每家都有杀手锏。可在普遍被用户“抱怨交付慢、解决慢、反馈更慢”的氛围下,两周连出好戏,还是给了大家一点新希望:也许未来,新能源车主们的“高温季套路”真能少点苦恼,多点踏实。
至于启境接下来还能整出啥“大动作”,这波先用成绩说话,剩下的交给时间和用户自己来检验。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