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最近路上跑的“重庆造”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 这不,我刚拿到一组数据,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全国每9辆汽车中就有1辆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去年川渝两地汽车总产量达343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108.7万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川渝地区已经稳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的宝座。
我最近特意去重庆两江新区转了转,在重庆九洲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看到了搭载着四川技术“基因”的电机控制器系统正批量下线。 车间负责人告诉我,这些核心部件将安装在“重庆造”新能源汽车上,然后奔赴全球市场。 说实话,看着这些精密的零部件,我不禁想到,咱们国产汽车的品质真的越来越让人放心了。
川渝两地的合作可不是表面功夫。 自从2021年两地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以来,这个万亿级汽车产业计划就在稳步推进。 长安汽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主流车型仅四川供应商就达50家,直接带动川渝683家合作伙伴发展。 想象一下,第四代CS75 PLUS的车灯芯片来自天府新区易冲半导体,四川宁江山川机械的物资每晚发车,第二天一早就能抵达长安仓库。 这种效率,连我都羡慕。
我有个朋友在长安汽车工作,他告诉我现在一辆“重庆造”汽车,区域配套率已经超过80%。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供应链更短、成本更低、质量更可控,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消费者。 而且啊,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这两个“核心”携手,以创新链协同激活产业链集聚,明显能感觉到整个产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重庆梧桐车联与成都中瓴智行的合作。 他们联手打造的基于国产虚拟化底座的智能座舱交互平台,让我体验后印象深刻。 界面流畅度不输国外品牌,而且更懂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这种强强联合,正是川渝汽车产业越来越强大的原因所在。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种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两大核心区域。 重庆还与四川宜宾、广安、绵阳、遂宁等城市展开多点合作。 在宜宾,两江新区鱼复新城与宜宾三江新区共建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已经累计互采产品订单超100亿元。 宜宾普什与两江智联实业合资成立的新能源公司,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电泳涂装生产线,年产能达300万平方米。 这可不是小数目,它填补了川渝汽车防锈处理技术的空白,让咱们的爱车更加耐用。
车友们,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咱们西南地区的汽车制造业正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就连物流成本都在下降,两地联合开行的重庆—宜宾集装箱公共支线班轮,让企业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最终会体现在车价上,对咱们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好事。
最近我去川渝高竹新区参观时,正好赶上宁德时代、深蓝汽车与长安汽车合资的时代长安动力电池基地项目建设。 这个占地630亩、投资约50亿元的大项目,建成后年产能将达25GWh,预计年产值超180亿元。 现场工程师告诉我,未来这里生产的电池将供应给多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想想看,这么大规模的电池生产基地就在咱们西南地区,以后换电池是不是更方便了?
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入驻并投产的90余家企业中,60多家都是汽车配件制造商,专门为长安、赛力斯等主机厂配套加工。 这种“就近配套、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让我想起了德国的汽车产业集群。 说不定不久的将来,咱们川渝地区也能诞生出世界级的汽车品牌。
我还了解到,遂宁森帝汽配作为长安汽车最大汽车管路系统供应商,国内市场份额约10%。 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为两江新区中国汽研、励颐拓软件提供算力支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 就像我试驾某款新车时感受到的,整车的匹配度相当高,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性很好,这背后离不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最近有个消息特别值得关注:成都秦川物联网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的一期项目正处于装修及新设备入场调试阶段,预计明年一季度部分设备调试量产。 这家原本以燃气表、智能水表为主业的企业,现在全力转型智能传感器领域,而且主攻汽车传感器方向。 他们的总经理苏畅告诉我,选择重庆就是看中这里的产业基础和双城经济圈的协同优势。
说实话,作为经常试驾各种车型的车评人,我能明显感觉到“重庆造”汽车的进步。 从整车工艺到智能网联系统,从动力总成到电池技术,这两年都有长足发展。 特别是智能座舱的体验,已经不输一些国际品牌。 这背后,正是川渝两地产业链协同创新带来的成果。
想想看,当你在城市拥堵路段驾驶时,优秀的能量回收系统能让续航更持久;当你在高速巡航时,稳健的底盘调校给人十足信心;当你需要充电时,完善的配套设施让补能更加便捷。 这些日常用车场景的优化,都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车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一两年,“重庆造”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越来越高了? 这可不是偶然。 产业链完善了,成本降低了,但品质却在提升。 就像我最近试驾的一款新车,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表现得相当成熟,而这套系统的多个核心部件都来自川渝地区的供应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不少汽车零部件晚上在四川生产,第二天早上就能运到重庆的整车厂安装。 这种高效协作,不仅缩短了交付周期,还让质量控制更加严格。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能更快提到爱车,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未来,随着川渝两地合作的深入,我相信会有更多创新技术应用到新车上。 比如更先进的智能网联功能、更高效的驱动系统、更安全的电池技术等等。 这些创新,最终都会让我们用车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对了,我最近还试驾了一款新上市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其搭载的智能座舱系统响应速度令人印象深刻。 而这套系统,正是川渝两地企业合作的成果。 从实际体验来看,无论是语音识别的准确度,还是界面设计的合理性,都考虑到了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最关心的还是车辆的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 而从目前川渝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三个方面都在持续优化。 供应链本地化降低了成本,技术创新提升了品质,产业集群化完善了服务网络。 这不正是我们购车时最看重的吗?
车友们,看到川渝汽车产业这么蓬勃发展的景象,你们是不是也心动了? 说实话,我最近都在考虑换一辆“重庆造”的新能源汽车了。 毕竟,支持本地产业,还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产品优势,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日益强大的“川渝造”汽车,你会考虑购买吗? 这样的车子,是不是也让你心动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