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龙头亏损,价格战打响,小厂难撑局面

有时候吧,咱翻看那些财经新闻,标题一眼扫过去就觉着特有冲击力——“汽车龙头暴雷!亏损扎堆!价格战惹祸?”——你说是不是,搞得人都想拍桌子问一句:这啥情况啊,怎么汽车圈一起集体‘踩雷’了呢?

说真的,这两年谁买车,谁不幻想捡个便宜?

可是厂商们割肉甩卖,最后吃亏的到底是谁?

表面风光,后台其实已是鸡飞狗跳,看着数字仿佛在跳水。

不是咱危言耸听。

你瞅瞅这些龙头企业的三季报,气氛有点灰。

广汽集团直接亏到43亿。

利润下滑得比坐过山车还狠,3691%喔!

这数字,别说老板,连看财务的都得当场晕厥吧。

安凯客车也不太妙,一口气亏了八百多万。

江铃汽车日子不算好过,利润砍掉三分之一还多。

长城、长安两个老牌劲旅,表面营收往上爬,底下利润却跟着溜冰。

就连被称作“潜力股”的北汽蓝谷、众泰汽车,也还是负的。

一地鸡毛,就这行情,你说让投资小白如何自处?

汽车龙头亏损,价格战打响,小厂难撑局面-有驾
汽车龙头亏损,价格战打响,小厂难撑局面-有驾

是不是该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可别看着价格战眼馋,直接杀进去全仓买汽车股,那是送温暖去当分母。

其实你仔细去盘一盘,事情没那么简单。

表面上价格战让买家开心,商家却在底下咬牙支撑。

广汽集团代表的合资派,广本、广丰销量都在掉队。

降价促销,低到毛利率见底。

卖得越来越多,钱却越挣越少——这算哪门子买卖!

合资品牌一向靠主力车型撑门面。

如今不得不靠打折拼销量,逼得利润缩水,甚至直接进入负数。

你还得考虑自主派的转型困境。

像埃安、传祺这样的自主阵营,发展都碰壁。

埃安高端路线不灵了,还极度依赖大客户批量采购,买主一转冷场就掉链子。

传祺那些新能源布局进展缓慢,眼看着市场都变天了还没铺开路。

整个行业说白了,是被内卷+技术变革一起夹击。

价格战到底有没有让企业家过得更舒服?

说实话,绝对没有。

短期销量看起来涨涨涨,营收有点虚火。

但净利润一翻开,都是“惨烈”二字。

看数据吧。

广汽集团前三季度整车销量一下掉了11%。

安凯客车今年前三季度收入拉起来,净利润却直接跳水,行业压力直接映射到股东心口。

众泰汽车,更是一个活教材。

汽车龙头亏损,价格战打响,小厂难撑局面-有驾

今年产销直接停摆——全年产量零,靠库存车应付出货。

生产线甚至被强拆,供应链断裂,品牌舆论崩溃,终端渠道一哄而散。

新能源转型也没人买账,基地烂尾、项目泡汤,这局面还能做啥?

几乎没人看好之后的日子。

但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价格战会导致这些龙头集体“暴雷”?

按理说,名气响、体量大、抗风险能力他们应该最强啊!

背后的逻辑其实蛮扎心。

厂商之间卷着打价格战,实际是把毛利率无限压低。

低价刺激一波买气,长期看却是饮鸩止渴。

你卖一台亏一台,价格战一旦失控,连老底都要掏出来填窟窿。

本是效益导向的商业模式,被迫变成考耐力斗消耗。

你竞争一年,亏损三年,那些小厂还能玩下去么?

说明啥?

激烈竞争,表面繁荣,实则透支行业根基。

更狠的是技术升级太快。

新能源、新智能、新品牌一波接一波。

谁跟不上节奏就只剩下被淘汰的命。

新玩家崭露头角,老牌劲旅压力山大。

哪怕是广汽、长城、长安这种王者配置,也难逃利润大幅缩水的命运。

其实咱们常听说:“价格战,价格战,最终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话,基本没错。

你看广汽这样的大厂,本应靠技术、品质、品牌这些附加值去挣钱。

结果市场信心崩塌,利润大幅缩水。

折扣越打越狠,品牌形象也没了,老客户都开始犹豫要不要继续买。

降价刺激短期销量,拉长看却是恶性循环,啥都补不回来。

再看看众泰汽车的课代表式翻车,品牌声誉崩到谷底,生产线拆了个精光。

即便新能源转型炒得火热,没成功就是竹篮打水。

行业内卷,价格战激烈,小厂更是沦为陪跑。

哪怕有些股表现出了营收增长,也是打了折的增长。

不是靠核心竞争力,而是用“打骨折”的毛利率换一时的市场哄抢。

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改天技术变化再快一点,又得重新洗牌。

说实话,今年这种现象不会是最后一波。

如果恢复不了合理利润,汽车行业恐怕还得经历更猛烈的阵痛。

有朋友可能会问:“那买车的人到底赚了没?”

其实你以为你是赢麻了,但产业链低价拼杀最后会传导到产品质量、服务体系。

厂商扛不住了,维护、售后就有一搭没一搭。

小厂资金链一断,说关门就关门。

谁为新车的售后保驾护航?

说白了,买家捡便宜的同时,也承担了产业升级放缓、服务缩水、市场波动的后果。

往大了讲,这轮价格战其实是对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场压力测试。

你想站稳脚跟,不能光靠打折,更得拼技术创新、品牌升级、服务体系。

看那些日子舒坦的国际品牌,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产品力和“溢价”,不是靠低价博销量。

所以,这种行业恶性价格战,能不能继续打下去?

答案其实很难乐观。

复盘一下广汽集团、安凯客车、江铃、长城、长安,这些龙头都顶着压力过关。

亏损、毛利率下滑、产业升级慢半拍,大家都在被动承受。

汽车股变成了“投资大坑”,转型和高投入还没变现,旧模式又撑不住利润。

一时半会,不管是小散,还是职业投资者,谁都有点“踩坑焦虑症”。

但话说回来,市场就是这样。

表面看热闹,里面拼的是能熬多久。

做实业,哪有不吃苦的?

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

技术和品牌升级才有出路。

就像淘宝、京东那些年玩促销,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产品品质。

车圈一样。

品牌、质量、售后、技术才是护城河。

行业需要新一轮“降躁增稳”,别再光靠烧钱抢摊位。

这几年汽车圈的变局,说穿了是一次洗牌。

有人苦,有人乐,有人观望。

但咱普通人就得量力而行。

买车要看长线保障,投资汽车股要审时度势,切莫被一时疯狂牵着鼻子走。

一句话,别让价格战绑架你的理性。

买车也好,投资也罢,多看看,别冲动。

各位有啥独门观点、亲身体验,或者你今年买的车真的捡到大便宜了吗?

欢迎评论区互怼,聊聊汽车圈的那些悄悄话!

不信,你来说说——这场价格大战,究竟是谁的胜利?

谁其实又是在被收割呢?

等你上桌,一起掰扯掰扯。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