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行业里转了十几年,感觉一点都没变。加拿大这事,真是挺折腾的。你知道吧,现在加拿大的汽车行业特别敏感——尤其是新政府为了应对美国关税发动的一系列调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这段先按下不表)——大约有20%的乘用车销售,未来本说是要搞零排放强制,到2026年,逼得要求比例挺高。说白了,挺多车企都在搬砖,想办法拼命提研发速度。可现实呢?好几次会议上都听到个反复:压力太大了,要不要变个策略?这扯淡的话题一直没散。
我坐在车间旁边,听到维修工说:搞这玩意儿,车都快变部件堆了,玩不过美国的关税。他这种俗人见智的感受,是真的直观——费用推高,小厂不堪重负。美国关税,像是给铁板上撒了盐,铁定会带来成本传导。你看嘛,估算一下,从加拿大到出口到美国的钢铁里,关税加进去可能多出30-40%的成本(样本有限,但大致如此)。这还不算电池、芯片成本的上涨——尤其芯片,生产链太长,最被动。
所以,加拿大宣布推迟强制销售电动车的计划——这是个躲避风头的策略吗?我觉得部分原因,还是在于供应链压力堆得太高。比如说,多少厂还在为了芯片争抢原料?电池成本涨得又快,估算百公里成本(不考虑补贴)大概在12-20元左右(体感/估算),我觉得还算对表。你知道吧,用原子弹比喻:供应链缺货像核爆之后的废墟,短期看,电池就像拆弹的钥匙——每个组件都得拼拼凑凑。
对比投入成本,别的车企就不同了。比方说,某合资品牌汽车,价格和咱们差不多,配置比它多点,但用料比它实在。其实我觉得,关键不是配置多豪华,而是在于用料是否踏实。你试想,同价位车型,哪个更静音?哪个底盘更扎实?这些,看似瑣事,实则决定油门脚下的真实体验。有人说,电动车太多都市巨响,但我觉得,底盘调教还是很重要,毕竟快的话,哪怕只是心里感觉。
回来讲研发这块儿。你说,真的要涨速度,也得考虑成熟度问题吧。很多新技术,试错成本高得惊人。像那块突破性技术,不少还停在折腾阶段,没那么快大规模推广。可能英国那边也有点像加拿大——未来目标挺遥远的。到2030年60%销量,听着像苹粉追新机,但实现起来,还是要看基本面能不能支撑。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在测算,未来几年电动车能真正普及到几成,没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还有点好奇:你们觉得,汽车行业会不会逐步像手机一样,变成长换短、快修快换的市场?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哲学的——毕竟,机械设备在那摆着,怎么快呢?这也是我反思的点。
对了,刚才我跟一个同行聊,他说:现在关税搞得像年底的促销,一会儿涨价一会儿又降。这反复无常其实也折射出行业的无奈。毕竟,厂商们都在博弈——怎么在成本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加拿大推迟强制电动汽车比例,其实也有点不得已。要我说,有点像在战场上舍得忽略某个目标,换点实际可操作的。毕竟,机械化时代的箭要怎么射?还得看弓够不够紧。这里面,不仅是车本身的问题,更是产业链的风向标。
行业变得还是很复杂。你们有没有觉得,未来汽车像个拼图,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合作与耐心?或者,真能像某些品牌宣传的那样快速到位——或者,这只是一场梦?我想着那辆车的后视镜,反映出模糊的天际线,突然感觉行业就像那天,云变幻莫测,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变成什么模样。
你们觉得呢?到底电动车未来会走多远?还是说,这场关税风暴之后,能不能迎来一股真正的曙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