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的4S店门口一位比亚迪汉EV车主和朋友闲聊时感慨:“你别看咱们比亚迪现在风光智能驾驶那块真没跟上华为的节奏。 ”这句话像根针轻轻一挑就戳破了当下车市最真实的底色一边是传统车企漂亮的销量数字一边是华为智驾在用户心里扎下的根。
华为的智驾车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目前和华为合作的车企已经有15家在售车型33款月销量稳稳站上10万辆大关。 其中“鸿蒙智行”模式下的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在售8款车月销逼近5万辆;而采用HI技术输出模式的10个品牌共有25款车月销也超过5万辆。
最直观的较量发生在高端战场。 主打百万级市场的比亚迪仰望U8月均销量长期徘徊在3000辆左右;而定价50万元以上的问界M9三个月就交付了20000台。 这两款价位重叠的车在消费者眼中被划开了一道分水岭关键就在智驾体验。
窗口期关闭的第一个信号是时间成本正在急剧攀升。 一位车企技术负责人透露现在才开始接入华为智驾系统至少需要12个月的适配周期。 而华为自身的技术迭代速度却形成了“代际差”:当传统车企还在调试上一代系统时华为的下一代方案已经落地。 这种节奏差让后来者陷入“追不上、弃不得”的泥潭。
第二个信号写在账本里。 供应链信息显示华为智能驾驶套件的成本比车企自研方案低25%-30%。 这种成本优势还在扩大。 当智能化成为高端车型的溢价支点成本的剪刀差直接剪断了犹豫者的利润空间。
市场反应比财报更直白。 智界新款开启预售仅仅2小时订单就突破20000单;岚图梦想家装上华为乾崑ADS 3.0后第一个完整月销量就反超了长期霸榜的腾势D9终结了后者在新能源MPV市场的垄断地位。 用户用订单投票的速度比任何行业分析报告都来得猛烈。
合作模式的选择正在拉开车企命运的差距。 赛力斯与华为深度绑定推出问界系列后从一家边缘车企跃升为季度营收三连增的“黑马”;江淮的尊界S800顶着百万级定价上市直接冲进高端SUV月销前五。
选择HI技术输出路线的企业则面临渠道能力的考验。 奥迪虽然不需要重建品牌认知首批搭载华为方案的A5L尚未公布具体落地节奏;岚图凭借华为智驾实现销量逆袭后续增长仍依赖自身渠道突破。
坚持全栈自研的车企正在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吉利规划的千里智驾系统推广进度较原计划延迟了18个月;红旗的智能驾驶技术配置被指落后主流竞品两代。 市场没有留出太多等待的时间。
技术临界点也在加速到来。 华为最新发布的乾崑ADS 4.0系统在云端世界引擎完成了6亿公里高速L3仿真验证。 这意味着方向盘后的人类驾驶员在法律层面将不再是事故责任的第一承担者。 当“车企兜底”成为L3级自动驾驶的标配没有技术储备的企业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将丧失。
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已超过53.3%智能驾驶正从营销噱头变为购车刚需。 华为鸿蒙智行全年交付44.5万辆的成绩单背后是一群原本属于BBA的用户转投了“华为智驾”阵营。 一位同时拥有宝马和问界M9的车主坦言:“开过华为ADS 3.0再开传统L2+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是直接把人‘打回解放前’。 ”
奥迪A8L 2026款成为首款搭载L3技术的燃油车;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到7.88万元的海鸥车型;深蓝S07的乾崑智驾版把价格拉低至14.99万元。 当华为的技术触角从百万豪车延伸到十万级家用车拒绝合作的车企发现自己腹背受敌上有技术压制下有价格围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