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2025Q3营收891.92亿 增长27% 利润38.2亿

11月17日这天,吉利交出了一份让同行心里咯噔一下的成绩单: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约892亿元,同比增长27%,环比上升15%,创下季度新高。

开头够炸吧?

像是一辆刚换了涡轮的家用车,一脚油门把账面推到了更高档位,路人都在侧目。

把这份成绩拆开来看,细节更有看头。

第三季度核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39.6亿元,单季度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前三季度累计核心归母净利润已经达到106.2亿元,同比大涨59%,这不是偶然的烟火,而像连续点燃的烟花。

销量层面,截至2025年10月底,吉利年内累计销量247.7万辆,距离年初提出的300万辆目标已完成82.6%,市场份额在前三季度触及10.2%,同比提升28.1%,说明产品开始在更广泛的用户群中站稳脚跟。

数据告诉一个方向:多品牌矩阵起了作用。

吉利旗下吉利、领克、极氪等品牌并肩作战,既覆盖了家庭用户的刚需,也切入了追求性能与智能的细分市场。

银河系列、极氪007、领克Z20这些新车陆续交付,带来了更高的单车价值,推动营收结构向高附加值倾斜。

公司强调“智能吉利2025”战略,这并非一句口号,新的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技术正在成为卖点。

有人会抛出不同的声音:这波增长是不是靠促销、补贴或者季节性冲量?

持怀疑态度的人指出,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与补贴消失的背景下,销量与利润能否持续是个问号。

用冷数据回应这样的质疑更有说服力:前三季度净利暴增59%,不仅是销量的堆叠,还是单车价值提升、产品向上以及成本控制的综合效果。

再看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单纯靠短期刺激能带来的水平。

从厂商视角出发,吉利的打法带有两层意味。

其一,在产品端多线开花,既有家用车型的性价比,也有极氪这样主打体验和性能的高端子品牌,覆盖面足够广;其二,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布局上,不再是跟随,而是把技术与体验做成用户看得见的卖点。

吉利汽车2025Q3营收891.92亿 增长27% 利润38.2亿-有驾

简单比喻就是,以前依靠低价吸引顾客,像是街边小吃靠折扣;现在把菜谱升级,端出更高品质的主菜,顾客愿意多付一点钱。

行业背景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中国乘用车市场逐步走向电动与智能化,消费者越来越在意车内体验、智能互联和辅助驾驶的便捷。

吉利抓住了这个转变期,产品更新速度与技术输出同步加速。

这段时间内,很多品牌在需求端被迫做出妥协,而吉利则在扩品类与升级体验上同时发力,形成了合力效应。

不过,路上也并非全是绿灯。

供应链波动、原材料价格回升、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带来考验。

更关键的是,竞争对手也有强劲补刀能力,技术替代和快速迭代可能让某些优势变得短暂。

由此产生的战略选择题在于:是继续通过产品线扩张稳步渗透,还是把更多资源押注在高端智能车型上,争夺利润更高的细分市场?

有趣的是,街坊阿明跟朋友打赌:“你看吉利能不能冲到300万?”朋友回道:“没想到吧,居然有可能。”这一段小对话反映的是消费端的两种心态:一部分人把吉利当成性价比代表,另一部分把它视作技术与体验提升的见证。

两种心态双线存在,正是品牌需要经营的场景。

个人观点认为,当前的成绩既有外部市场扩容的红利,也有吉利自身产品与组织效率提升的结果。

未来的关键在于把短期的销量转化为长期的用户黏性,把技术投资转成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接下来的第四季度,吉利将迎来新品密集投放期,新一代智能座舱和更高阶的辅助驾驶技术能否进一步放大吸引力,将决定年终那一块看似简单的“300万”数字能否变成现实。

回到最初那辆“加满油的家用车”的比喻,问一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手头有把钱,愿意把它交给哪一款刚刚提到的车型,换一台既省心又够智能的车呢?

欢迎留言分享理由,看大家更看重颜值、续航、还是那套会“讲道理”的智能座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