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小米汽车这两年发展得挺猛。2024年刚进场,销量就蹭蹭蹭地上去了,差不多28.5万辆。到了2025年7月,SU7单车型一个月就卖了3万辆,YU7刚上市几个月,月销估计5-6万辆左右——零跑作为新势力的顶尖,月销量也就5万左右,所以小米这速度不低。听销售那边的老王讲,他觉得小米的人车家生态真是给了它差异化优势,尤其是那些死忠粉,超过90%都用着十几个米家设备。手机、空调、冰箱、换个手机壳都搭配米家APP,连车也在系统里了,远程启动、空调联动什么的,体验真是无缝连接。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想想比亚迪的体量,心里还是有点儿打鼓。2024年比亚迪销量427万辆,2025年1月单月30万台,差距不只一个数量级。别光看销量,还得看看产业链垂直整合,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这些,比亚迪自己研发,成本控制牛得不行,产能和供应链硬是站稳了脚跟。小米这边,不得不承认,虽然技术投入不少,澎湃车机、HUD抬头显示、后排冰箱这些小细节很讨喜,但毕竟是外行做车,供应链还靠合作工厂,超级压铸算是它的亮点吧,比较先进,但离一条完全自主生产线还有一步。
聊到研发这块,我得承认之前说小米技术力强有点泛了,毕竟它在自动驾驶自研算法上还有很长的路。L4级自动驾驶听起来诱人,但这技术就算成熟了,推向市场也不是一天两天,安全把关严得很。最近和朋友张工(某新势力的自动驾驶研发)聊天,他吐槽说:这自动驾驶的算法不比写APP,积木拼得不行,车里出点技术问题,分分钟上天台。张工这话挺实在,我觉得小米这块,还是需要时间打磨。用户用车体验这事,做不起眼细节很容易翻车,SU7交付周期已经延长到38周,后台生产压力不小,客户催车的电话也打爆客服了。
顺带问你,有没有注意到国产新能源汽车市场里,价格一打架,品牌形象也会打折?小米想打10-15万的低价市场,很容易遇上内卷风险。比亚迪秦和海豚早就包场了那价格段。小米如果软骨头,跟零跑、小鹏拼价钱,那就不妙了。其实我开始还有点小看品牌定位的重要性,现在有点反悔。品牌不是光靠技术或销量砸出来的,得靠用户的信任和口碑慢慢累积。
还有一个小跑题,我突然想到,为什么小米敢这么砸钱做汽车?毕竟小米集团现金储备超过1800亿,手机和家电都在持续赚钱,汽车烧钱对它们影响没那么大。对比很多新势力动辄融资焦头烂额,小米不差钱的底气让它能稳妥地继续扩产和研发。这个优势你说到底有多关键?保守估计也解释了它为什么能挺过这繁忙的生产交付期。
谈到海外市场,这又是另一个坎。小米定的目标是2027年重点去东南亚和欧洲,但欧盟那边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政策一紧,射门就容易被拦下来。还记得我听修理工师傅说起比亚迪已经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2024年海外销量就突破50万辆,试问小米能否在短时间内临场应对这种地缘政治和本土化压力?大概率要多磨合几轮。
也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小米的生态优势是否能帮助它规避供应链某些风险?比如说,车联网芯片不能买到,能不能迅速用自家IoT芯片替换,减少依赖?我现在说不好,样本太少,但这确实是个潜力方向。毕竟生态高度整合的公司,反应速度能快不少。
我觉得小米汽车最终的局面会不会是:它稳扎稳打,做第二梯队的领头羊,抢占市场份额,但短时间内很难翻盘,超过比亚迪成为第一车企。小米能不能撑到2032年实现500万辆销量,技术上能不能实现固态电池和自动驾驶算法突破,全球化节奏能不能加快,都是悬念。你说,是不是比亚迪的一超多强格局会持续很久?
我还真有点好奇,如果让一个普通车主在比亚迪和小米之间选,他们会更看重哪方面?是价格、技术,还是那个智能家居生态的结合?我猜你我都知道答案不一定。
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自己去年参加的一次车展的相册,发现那时候小米SU7的内饰设计竟然和2025款没太大改动。这让我想,小米是不是更专注于供应链和技术攒量,暂时不是拼设计花里胡哨?这不禁让我想,未来车内的科技感会不会才是它真正的杀手锏?不管怎样,这条路还长,谁能走多远,谁又能先跌倒,真不好说。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