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第一眼看到这条新闻,我就觉得挺难受的。大理G5612高速禁摩了,理由是这路段隧道多、事故频发,尤其是摩托车死亡事故占了75%。这数字一看就扎心:4起致命事故里面有3起集中在下关到巍山这一段,事故明显不是个小事。
那天,我跟认识的一个交警聊起这个管制,他说:每天天不亮就能见见几百辆摩托往高速上跑,风险大着呢。500辆车次每天,这数字(体感)绝不算小。你想,隧道长的超过5公里的那种,摩托车驶进去,风一大、灯光一闪,很容易乱了阵脚。拐弯抹角地讲,这种高风险路段摩托车本来就是裸泳的状态,没像四轮车那样的稳定性和保护。
我又想,这管制到明年9月才开始,时间给得挺宽裕的,不是那种一刀切的立马上路。难道是想让大家先适应,有点预警的意思?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几张大理高速上摩托车穿行风景,车手有时候人也挺拼的——三五个骑着贴得特别近,飙得挺快。这情形在城市里根本没法出现,到了高速,这种行为风险几乎翻几倍。说实话,有时我也挺不理解这些老司机,毕竟摩托车超速还不停靠右,交错穿插,谁受得了?但他们可能觉得路费免了,攻这高速是占便宜似的,实在是个猫与老鼠的游戏。
同价位的车型里,燃油摩托和电动摩托的驾驶感受其实差挺多。电摩加速线性,但续航焦虑像头大怪兽;燃油摩托震动大,操控更野点,但油耗和维护成本让我头疼。维修工告诉我,电动摩托的电池供应链有点紧张,等换电池就像排队买新手机,价格还不便宜。(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供应链,这大理高速禁摩部分还牵扯一个有意思的角度。就拿摩托车电池来说吧,供应链就像一道拧紧的螺丝,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否则整车出问题。你把电池想成一盒鸡蛋,没人想蛋碎一地,厂商和供应商都得小心翼翼。这次禁摩对电动摩托的用户影响,估计不止是用车感受,还有换电池和维修的难题都会浮上水面。前二十天交警局那些话让我觉得,这管制是最理想的安全选择,但换个角度看,又真的给摩托车经销和维修带来不少压力。
一个数字我心算了一下,大家日均500辆次摩托车经过高速,哪怕疏于管理,每辆车因为事故的潜在成本都很高。换算下来,单单涉及摩托事故的潜在经济损失(体感,样本有限)可能达数百万级别,非常吓人。你说,这样高风险还要让它继续吗?
但我也得自我更正,刚才说得挺绝对,摩托车就是天生不适合高速,其实未必。高速上还是有些技艺高超的骑手,也是能安全护航的。只是不像车那样有铁壳护身,这就像走钢丝没网兜,容错率极低。前言有点重了,后面想到骑手本身的努力也值得尊重,安全管控需要更精准而非简单粗暴。
交警怎么执行和宣传呢?我看到通知说,9月1号就发通告,9月10号开始执行,这给了足够时间练心理战。硬件上,路边的标牌和监控得跟得上,这可能是大理交管局没说清楚的地方。(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才能确保摩托党真的听话?)
对比过那些禁摩和非禁摩的高速,感受差别挺大。比如云南其他高速,摩托车比例低,管理相对松散,还能看到摩托穿行,但大临高速那好多隧道像雷区,这就像你走山路上捉迷藏,危险得多。
当时我朋友打趣说:既然这样,我倒宁愿宁静点,骑摩托绕乡间小路。这话我也心疼,这禁摩其实直接挤压了很多骑手的出行便利,他们的需求和安全之间到底怎么平衡才是套路?
车企研发里,类似限制和管控制度,会不会影响摩托车新车设计的思路?我觉得肯定会。觉得有点像设计手机壳——本来挺时尚轻薄,但客户反馈摔一下就碎,下一代就得强化防护,但防护再好,也有重量和舒适的权衡。
难不成这将促使厂家做出更适合隧道和高速安全的摩托车?也许需要风洞实验更多,增加照明或稳定装置……不过这些也都增加成本。谁来掏这笔钱?(没细想过,估计厂家没拿这当硬核革新点,主要还是依赖政策调控,体感)
留个疑问:高速禁摩这事,究竟是对手还是对路?根本问题还是摩托车结构的局限,还是高速隧道本身设计就不适合摩托?如果基础路况优化了,或者专门留条摩托专道,那事情会不会有转机?这事儿,反正看着比走路还碎碎念。
人走路匆匆,风吹过隧道口,我想那光影交错里,这条路上的每一辆摩托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生活期待和焦虑。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