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Pro”变“辅助驾驶Pro”,短短两字之差,却让小米汽车冲上热搜。2025年5月4日,小米汽车官网和App悄然调整了SU7车型的驾驶功能命名,所有“智驾”标签被替换为“辅助驾驶”。这场看似简单的文字游戏,实则藏着智能驾驶行业的深刻变革——当技术狂奔遇上安全红线,车企该如何平衡创新与责任?
更名背后,是政策与用户安全的双重压力
① 政策倒逼行业规范
2024年3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标准》,明确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必须使用“辅助驾驶”定义L2级功能。小米此次调整正是响应这一政策。此前,北京、上海等地已出台条例,违规使用“智驾”宣传的车企将面临高额罚款。
② 用户认知偏差的代价
数据显示,70%的车主曾误认为“智驾”代表车辆可完全自主驾驶,导致多起事故。例如,2025年4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车主在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状态下未及时接管,酿成悲剧。小米更名后,官网新增占屏幕1/3的安全警示框,强调“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
技术升级与安全警示的“双线作战”
① 功能未缩水,责任更清晰
尽管名称调整,小米的驾驶辅助技术仍在迭代。Xiaomi Pilot 2.0系统响应速度提升40%,新增“人机共驾权重动态分配”算法,能根据驾驶员状态、道路复杂度动态调整系统介入程度。暴雨天会自动缩小辅助范围,并通过HUD红框警示强化接管意识。
② 用户教育的“硬核操作”
小米推出强制AR交互教程:用户首次激活功能需完成15分钟模拟训练,涵盖紧急接管、施工路段识别等场景。通过测试后,系统会生成个性化报告,建议从封闭道路开始适应。这种“先培训,再使用”的模式,直击用户滥用功能的痛点。
行业洗牌——从营销狂欢到安全竞赛
① 车企集体“刹车”
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要求“营销透明、功能边界清晰”。此前,部分车企以“L2.9”“无限接近L3”等话术误导消费者,如今这类宣传已被明令禁止。
② 责任划分成焦点
“辅助驾驶”的命名不仅降低用户误解,更利于法律纠纷中的责任界定。若事故因用户过度依赖系统引发,车企可凭借清晰的功能描述规避部分责任。
③ 技术竞争转向用户体验
当命名褪去光环,用户体验成为核心竞争力。小米SU7 Max的“端到端辅助驾驶”已实现停车场到车位的全程辅助,复杂路口通行成功率89.7%,接近人类新手水平。这种“低调做事,高调技术”的策略,或成行业新趋势。
结语: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改变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当车企收起营销的翅膀,踏实用技术筑牢安全防线,或许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毕竟,最好的智能驾驶,不是让人类交出方向盘,而是成为值得信赖的“副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