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小鹏第二代VLA开源大众,个人L4车型2026上市,物理AI时代来了

当马斯克还在推特上争论自动驾驶伦理,余承东在发布会对比参数时,何小鹏站在2025年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用四个即将量产的硬件和一套开源的大模型,给全球科技圈上了一堂“如何把PPT变成现实”的示范课。这场被他称为“最重要的一次”发布会,没有概念渲染,没有情怀煽情,只有硬邦邦的技术落地:2026年个人能买的L4级车型Robo上市、人形机器人IRON走“猫步”2026年底量产、飞行汽车“陆地航母”7000台订单2026年交付、第二代VLA大模型开源给大众汽车——当同行还在讨论“能不能做”,小鹏已经在算“怎么量产”,这种把未来十年科技路线图砸进现实的冲击力,让整个行业突然意识到:物理AI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一、第二代VLA:从“算法竞赛”到“生态统治”,中国科技反向输出全球

第二代VLA的登场,本质是一场智能驾驶的“范式革命”。何小鹏说它是“继端到端、标准VLA之后最大的飞跃”,这话不算夸张——当行业还在比拼传感器数量、算力堆料时,小鹏已经用“物理AI”重构了智驾逻辑:去掉语言转译,直接用视觉推理物理世界,像人类一样理解场景、预测未来。

这套系统的硬核数据足以让同行沉默:3万卡自动驾驶云端智算集群(相当于5个中型超算中心的算力)、720亿参数基座大模型每五天全链路迭代一次(特斯拉FSD迭代周期约14天)、车端最高有效算力2250TOPS(行业主流车型普遍在500-1500TOPS)。更狠的是全链路优化:芯片-算子-模型协同创新,算子推理效率提升12倍,模型参数比行业主流高10倍。这不是单点突破,是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降维打击”。

实际效果更具说服力:小路NGP功能能贯穿高速-城市-园区,复杂小路平均接管里程提升13倍;对比特斯拉FSD V13,20公里复杂小路小鹏仅需接管1次,FSD要5次。更关键的是“智能涌现”能力——识别交警手势、预判红绿灯逻辑,这些曾被认为需要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才能实现的功能,小鹏用纯视觉+大模型推理做到了。

但真正的杀招是“开源”。大众汽车成为第二代VLA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图灵芯片拿下大众定点,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采购,而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向全球顶级车企输出核心智驾系统。当欧美车企还在标榜“自研”时,大众的选择证明:小鹏的技术已经具备规模化验证的价值,这是中国智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里程碑。

二、个人L4车型来了:Robotaxi技术下放到家用车,出行范式被重构

“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并试运营”不算新闻,真正炸场的是后半句:“把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整套L4软硬件放到家用车型上,推出个人使用的Robo车型”。这意味着,普通人最快明年就能买到“具备L4级驾驶体验”的私家车。

小鹏的精明在于“技术同源”:Robo车型与Robotaxi共享3000TOPS有效算力(比Ultra车型高33%)、两套硬件系统安全冗余(转向/刹车/感知双备份)、两套智驾模式(全无人/人机共驾)。这种“商用技术民用化”的路径,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确保了安全性——毕竟Robotaxi的冗余标准本就高于家用车。

更清晰的是产品分级:L2级的Max、L4软件+L2硬件的Ultra、L4软硬件双冗余的Robo,高中低搭配覆盖不同需求。何小鹏没说的是:这种分级正在瓦解“自动驾驶只能商用”的行业共识。当家用车也能拥有“遇突发情况双系统无缝切换”“极端场景零接管”的能力,普通人的出行将从“人开车”变成“车送人”,这不是功能升级,是范式革命。

三、人形机器人量产倒计时:何小鹏督产,2026年底让“钢铁仆人”走进生活

当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走着“猫步”上台时,台下的惊叹声证明: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真的要从实验室走向量产了。何小鹏给它的定义是“骨骼-肌肉-皮肤”俱全:仿人脊椎(灵活转动)、仿生肌肉(柔顺发力)、全包覆柔性皮肤(触感接近人类)、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能拧瓶盖、拿鸡蛋),甚至能穿衣服、换造型——这不是“机器”,是“钢铁仆人”。

技术上,IRON搭载第二代VLA和3颗图灵芯片,算力2250TOPS,全固态电池解决续航痛点。更关键的是“主动安全”:扩展机器人第四法则“隐私数据不出机器人”,避免用户数据泄露。何小鹏亲自督产,并立下“2026年底量产”的军令状,这不是噱头——广州具身智能数据工厂已启用,宝钢成为首个生态合作伙伴,工业巡检场景的落地将加速技术迭代。

想象一下:2027年,你可以买一个“仿生管家”,帮你取快递、照顾老人、甚至搭配衣服。小鹏正在把《西部世界》的场景拉回现实,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物理AI赋予机器“理解世界”的能力。

四、飞行汽车7000订单背后:安全兜底+高管先飞,让“空中出租车”落地

“全球首款量产飞行汽车陆地航母2026年规模化交付”,这句话的底气来自7000台全球订单。能让用户真金白银下单,靠的不是概念,是“安全兜底”:独创六轴六桨双涵道构型,即使双桨失效仍能安全着陆;高管必须先飞5000公里才能量产,这种“用命背书”的承诺,比任何宣传都有效。

技术参数同样硬核:CLTC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空中+地面),最高航速360km/h,支持6人乘坐。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启用,首台量产试制机下线,这意味着“飞行汽车”不再是富豪玩具,而是能规模化生产的交通工具。何小鹏说“今年是研发第12年”,12年磨一剑,7000订单只是开始——当飞行汽车像电动车一样普及,城市立体交通的拥堵问题将迎刃而解。

结语:从车企到具身智能公司,小鹏推开了物理AI世界的大门

这场发布会的真正意义,远超“新车发布”。第二代VLA是中枢大脑,Robotaxi与Robo车型是地面终端,IRON机器人是家庭终端,飞行汽车是空中终端——小鹏用“物理AI”把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串联成网,构建了一个“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的生态。

这不是跨界炫技,是战略升维:从“造智能汽车”到“做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小鹏正在定义下一代科技公司的形态。当何小鹏说“下一个十年要做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时,他的目光里没有犹豫——因为所有的技术构想,都已踏上量产的倒计时。

中国科技企业从不缺“颠覆”的口号,但小鹏用发布会证明:真正的领先,是把“未来”变成“明年交货”。当第二代VLA在大众车上跑起来,当Robo车型停进小区车库,当IRON机器人走进商场,当飞行汽车掠过城市上空,我们会突然发现:物理AI的时代,已经被小鹏用一场发布会,实实在在地砸进了现实。

#热点观察家#
实锤!小鹏第二代VLA开源大众,个人L4车型2026上市,物理AI时代来了-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