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出来,可能不少朋友觉得理想汽车到底咋了,怎么一个劲儿折腾组织架构?从3月份开始,到现在11月份,光我手头的笔记上,理想今年已经换了3次甚至更多次架构了。细节我查了下,有公开报道,3月销售服务群组调整,6月成立智能汽车群组,8月又撤销了五大战区制,最近11月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门合并甚至又换负责人。这频率,着实让人有点云里雾里。
我和一个朋友——在另一家车企做供应链经理——聊天时,他一脸嫌麻烦地说:你看这理想,内部折腾得挺凶,这对供应链什么影响?得多调整配合节奏。我想着也对,不光是供应链,包括研发、销售服务、人力层层都有事儿。尤其研发流程,混乱了哪块零件设计谁负责,谁审批流程,就都可能卡住。今年我无意间跟理想某供应商打了招呼,对方悄声告诉我:他们内部节奏变快,但琢磨不透,供应商端惯了旧流程,常常跟不上。这就跟我之前写过的研发流程有点像,一条小小供应链线,每环节协作都得衔得好,像街头接力赛,换棒掉链子就是耽误比赛时间。
说回组织改得这么勤快,理想CEO李想亲自管人事,这件事其实挺特别。搞车圈的人都懂,CEO来操心组织结构是很少见的,自家客户说,是要把关键钉子活儿亲自动手。我自己猜(样本少),这说明理想觉得这次变革是翻身仗,不止是简单换名字,更是想重新理顺部门职责,尤其是人力资源和产品战略一块整合,打算更精准地用人、管人,毕竟人是制造车的根基。可惜,我觉得理想这事有点急于求成,毕竟快速调整,团队水土不服,沟通必然吃力。
这里还藏着一个数字游戏:理想想通过这次组织升级完成千亿到万亿的飞跃。说实话,咱汽车行业这事听着挺美,可落到地上,就没那么直接。计划和现实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我粗略心算,理想今年交付量10月3.1万台左右,销量虽强势,短时间要撬动千亿收入没错,但万亿真不容易,毕竟整体利润、研发投入和供应链成本都要逐层放大。你在工厂流水线上看工人干活,特别知道万亿规模不是光喊喊口号能到的。更别说随着车型和技术复杂度增加,供应链复杂度增长极快。
说到人事调整,理想的人力资源负责人频繁更替也挺耐人寻味。李文智离开前,我去查了下他的履历,华为18年功力深厚,国内外市场、人力资源这块都精,理论上是人才储备上乘。但他走人,袁春峰也在离职程序,接任的杨海山顶上来。感觉理想对招的对不对人这事儿蛮纠结,毕竟从招聘、到内部调配,人是个活的变量,怎么调、怎么培养都得合适才成。在我看来,这反映出理想在从研发驱动转向规模化运营路上,有明显磨合期。
随便说点,不同于理想的,是竞品小鹏和蔚来的销量。10月小鹏4.2万,蔚来4万,各有侧重。小鹏的研发和销售也在变,但节奏没理想这么狂。小鹏更稳,比如它的销售体系没那么频繁改动,反而有点垂直,客户端体验上好评较多。这么一比,理想动辄换架构,是否真是升级,还是在找头绪?我心里有点疑惑。你觉得呢?在用户端,这种内部动荡会不会变味成服务质量和交付效率的隐形风险?
说到理想,研发流程我以前写过文章比喻成织毛衣,一针不对,整件就难看。理想之前引入过孟晓坤,搞IPD流程,就是想把毛衣织得更快更紧实。但这流程梳理,是体系建设,不是一时三刻能让人眼前一亮。看现在这变动潮,或许理想还没找到最合适节奏,毕竟流程中还牵扯供应商交付、设计调整、甚至数据团队的配合,这些都是系统工程。
顺便说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李想之所以亲自抓人事,可能不只为了业务,更想通过强人控制先稳定企业文化,避免内部走偏。车企扩张太快,文化散了,出事的比例大。我没实锤,只是结合我观察升华的想法。
哦,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理想最新公告中提到的组织部和人力资源合并成人力资源,其实是一种精简部门,核心是减少协作摩擦。小到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影响输出的车企,这种尝试有积极意义,只是成效能否立竿见影就看管理层了。
讲点题外话:我这几天和修理厂的朋友聊,他说:理想车主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了,咱底层修理工感觉压力大,但车没大问题,只是内部服务沟通多了。这也反映了内部组织混乱给第一线带来的波动,用户到底感不感知到这些变化,时间会告诉我们。
这次组织调整背后,谁是真正的受益者?李想的激进变革能撑起万亿梦想吗?或者这又是汽车行业一个普遍困境的缩影?大家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