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巨头,如今却在财报上画出了一道显眼的“下坡线”。10月30日,大众汽车集团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它的收入好像还在小跑着向前,但利润亏得一塌糊涂:单季度营业亏损高达12.99亿欧元,还不如去年同期利润的一个零头。更扎心的是,这并非独立事件,从年初到第三季度,大众汽车的净利润已同比缩水了61.5%,可以说是“把赚的钱吐回去了大半”。
要说大众这家百年老厂,一直是全球汽车行业的一面旗帜,说起它来,多数人可能都能脑补出一幅“风驰电掣”的画面。但为啥短短时间,它就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首先,电动车的低利润成了直接导火索。大众集团在三季度加大了电动车产量,但显然手里的“账本”并不好看。更别提,还有高达75亿欧元的“头疼账单”:美国加征的关税把它在北美的销量按住了下滑9.8%,旗下高端品牌保时捷也从高台上摔了下来,为集团带来了好几笔天价支出。这其中,以18亿欧元的电动化战略调整尤为刺眼。曾经信誓旦旦表示要“到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的保时捷,现在却一脚踩刹车,转头又跑去和内燃机重修旧好。这战略“三心二意”,财政“时时塌塌”,也难怪财报里满是“大窟窿”。
当然,光盯着战略失误还不够,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大众的“豪门难处”也变得格外显眼。尤其是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已经不那么买大众的账了。想当年,大众能凭借性价比和技术优势轻松在中国呼风唤雨。可如今,面对中国本土新势力的新能源车品牌——那些更智能、更便宜的选手,大众几乎处处落于下风。智能化配置跟不上、产品价格也没法占便宜,66.03万辆的销量同比跌了7.2%,看着可谓扎心。
为什么说大众会对这些新变化措手不及?就拿它的“家底”来说吧,大众一直依赖传统燃油车的盈利模式,对新能源的大投入不过是“逼着上马”。然而,特斯拉这样的对手却在过去几年一路玩儿出了技术和供应链的胜局,逼得大众不得不应战。还有,别忘了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比如美国动不动就加个关税,惩罚性措施一个接一个,让跨国企业很难受。在这种夹缝逻辑下,别说大赚特赚了,能少亏一点儿都得谢天谢地。
当然,大众的高层也不是“岁月静好”的状态,他们的应对策略是“节衣缩食”,靠削减成本和强化内部协同来撑住局面。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下策,但说到底,在危机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先“活下去”,减少负担、调整战略或许也是无奈中的理性选择。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汽车工业的转型是势不可挡的历史进程,大众显然必须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才可能重新焕发光彩。
问题是,节约成本真的能够挽救大局吗?减员提效可以缓解一时的财务压力,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面对这场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大洗牌,大众能否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会不会终究跌落神坛、难再恢宏呢?这就看它是继续徘徊观望,还是直面问题、加速创新了。毕竟,这个时代留给头部企业沉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