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
小米YU7的亮相可谓令人惊艳,不仅外形酷炫,而且市场反馈也非常火爆。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
这个订单量是最近几年“造车新势力”望尘莫及的,即便是“遥遥领先”,也只能用更高档次的车型与小米错位竞争。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和新车型无法突破爆款中苦苦徘徊的“造车新势力”,脸上则是大写的尴尬。以至于小鹏的老大也只能一个劲地写评语:“快点交付”。
小米汽车大获全胜,营销团队不愧是小米“最值钱”的部门。但以小米目前的产能,能顺利实现这些订单的交付吗?这里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至少市场经过理性分析,以小米汽车目前的产能,无法满足YU7如此巨额的订单需求。2025年5月,小米汽车另一款爆品SU7单月交付量超2.8万台。按此产能加上新增产能推算,YU7的24万锁单量需约一年时间消化,也让SU7初期交付周期长达38周至52周。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你现在无论是订SU7还是YU7,都有可能一年以后才能拿到车。
说实话,小米汽车之所以如此火爆,和年轻人的追捧有很大关系。这些年轻人买小米汽车的主要原因,就是外观很酷炫,价格很动人。除了这两样,大沙发、大彩电和智驾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没什么比较价值。但要知道,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受情绪化的影响较大,你要消费者一年后提车,这一年时间里会发生什么难以预料。小米的成功在于用互联网思维来造产品,家电就是靠外观设计和快速迭代吸引了年轻人,就是用“唯快不败”的绝招,小米的产品是又快又吸睛。但小米汽车要等一年交付,这一年友商会出同样的竞品吗?年轻人能等这么久?
于是,网上出现了YU7转单的信息。这很正常,一是大定很多都是炒家在买,二是确实有很多人等不了那么久。
最关键的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小米还要如此高调?很多人确实读不懂“雷布斯”的造车思维。
很简单,老一辈“造车新势力”能成功,主要还是抢占了先机,站在了新能源汽车崛起的风口上。虽然各自的发展路径不同,但基本已瓜分了市场份额。对于后来者,要想从“蔚小理”口中抢饭吃很难。比亚迪和吉利因为有全产业链做后盾,尚能抗衡,其他想模仿者其实都很难,比如哪吒和零跑。因此,小米要想“长江后浪推前浪”,就必须另辟蹊径。比如在车型选择上,小米很聪明地学习了特斯拉的轿车与SUV各自只有一款的战术。目前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是多车型平推,这样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每款车型的设计成本高、落地时间慢。
至于小米汽车会发展到哪一步,还需要时间来观察。就目前来看,传统车企肯定不是小米的最终目标,因为传统车企早已被“造车新势力”力压一头,小米的目标应该是盯着“蔚小理”。这三个老牌的新能源车企又各自不同:蔚来虽然亏得厉害,但因为有相对便捷的换电设施和规模庞大的售后支撑,确实是品牌忠诚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理想走的是中间路线,虽然增程式汽车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但却能符合大多数家庭用车的“心头好”,又没有充电焦虑;小鹏相对来说处于夹缝之中,爆款不多且亏损严重。
当然,除了“蔚小理”,还有比亚迪和吉利,还有一众从传统车企转型的友商。但小米走的是年轻人情绪消费的路线,情绪消费本身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就像泡泡玛特不可思议地火爆出圈一样,你不能用常人的思维去理解这种消费。它能被年轻人接受,这就是成功,你不喜欢可以“绕着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