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的大众"小迈腾",终端优惠后10万内落地,还要啥轩逸?
各大车企都在冲销量,但谁能想到,向来号称"德系品质标杆"的大众,也加入了价格战——旗下被咱老百姓喊了多年的"小迈腾"(也就是大众速腾),虽然官方指导价依然是12.79-17.29万元,但终端市场优惠力度极大!
部分地区经销商推出限时优惠,1.2T版本限时起售8.98万元(需满足以旧换新等条件),1.5T高配版本经销商优惠后裸车价可低至9-10万左右,全款落地价12万+就能开走!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市场竞争策略!
要知道,这可是曾经和本田思域、丰田卡罗拉抢市场的A+级轿车扛把子,如今终端价格杀进紧凑级家轿的"白菜价区间",连日产轩逸都得抖三抖。
这背后到底是大众"良心发现",还是车市竞争卷到没边儿了?
大众速腾咋就成了"小迈腾"?这波终端优惠是怎么回事?
说起速腾被叫"小迈腾"这事儿,还真不是吹的。
这个称号从2010年前后就在车友圈传开了,为啥?
因为速腾和迈腾这俩兄弟打小就是一个娘胎出来的。早些年,速腾基于大众的PQ35平台打造,后来跟迈腾一起升级到了MQB平台,虽然外观上速腾走的是年轻运动路线,看着更有活力,但骨子里那股子德系劲儿一点没丢。
底盘调校扎实得很,过弯时车身稳如老狗,方向盘指向性精准,开起来的那种厚重感,跟迈腾真是一个味儿。
再说内饰用料,虽然速腾定位比迈腾低一档,但摸着中控台、门板那些地方,你就能感觉出大众的诚意,软性材质覆盖率明显比同级别的日系车高。所以说,速腾就是个缩小版的迈腾,这称号叫得一点不冤。
可这次的终端优惠到底是咋回事呢?
其实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汽车圈的价格战就已经打得很凶了。大众这边虽然官方指导价一直稳着,12.79万起步的价格摆在那儿,看着挺体面,但架不住市场环境变了呀。
你去4S店转一圈就知道了,销售顾问见了你那热情劲儿,恨不得把优惠全倒给你听。
1.2T的手动挡和自动挡车型,现在很多地方都推出了限时8.98万起的活动价,当然了,这得满足一些条件,比如以旧换新啊、办贷款啊之类的,但即便这样,这价格也足够让人心动了。
1.5T版本,这可是速腾的主力车型,动力充沛,开起来贼带劲儿,正常指导价15万往上走,可现在经销商给你优惠4到6万,裸车价能干到9万、10万的区间,你说这力度大不大?
我有个朋友七月份就在北京一家4S店看车,销售当时跟他算了笔账,1.5T的超越版,指导价15.89万,给他优惠5万多,裸车价9.8万,再加上购置税、保险、上牌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全款落地也就12万出头。
朋友当时就懵了,说这不是白捡吗?
要是放在两年前,这车怎么着也得落地17、18万,现在砍掉三分之一,这优惠幅度简直跟清仓甩卖似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是4S店良心发现,纯粹是市场逼的。你看看现在的车市,新能源车横冲直撞,国产品牌价格打得比谁都狠,合资品牌再端着架子,那销量只能一路往下掉。
速腾虽然底子厚,但也扛不住这波冲击,所以经销商只能拿出真金白银的优惠来保销量,要不然库存压着,资金回不来,日子更难过。
这波操作出来之后,网上的反应那是相当热烈。
汽车论坛里、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讨论速腾降价的帖子。有人说"早知道等等党永远是赢家",还有人说"大众这是要把合资友商往死里卷啊"。
不少去年、前年刚买了速腾的车主欲哭无泪,花了十五六万买的车,现在人家不到十万就能开走,这心理落差能不大吗?
但话说回来,买车这事儿就是这样,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你要是老想着等一等,那可能永远都在等。
只不过这次的优惠幅度确实有点超出预期,连老车主都得感叹一句"大众真舍得下血本"。
速腾这波降价,到底是为啥"怂了"?
说速腾"怂了"可能有点过分,但你要问为啥优惠这么大,那原因可就多了去了。
咱们先看看大环境,2025年的车市到底有多卷?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前八个月轿车销量榜前十里,国产车和新能源车那是占了半壁江山。比亚迪秦PLUS DM-i,这车起售价才7.98万,插电混动,油耗低得吓人,满油满电能跑一千多公里,关键还配了一堆智能配置,什么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语音控制,该有的都有。
再看吉利星瑞,10.87万起,国产家轿的代表,空间大、配置足,性价比高得不行。
这些车月销轻松破三万,热度高得很。
反观速腾,虽然2025年前8个月累计销量还有15.6万辆,平均下来每个月也能卖1.95万辆左右,在紧凑型轿车里依然能排进前五,但你要跟它巅峰时期比,那差距可就明显了。
前些年速腾火的时候,月销三万多是常态,现在这销量虽然不算差,但下滑趋势是肉眼可见的。
为啥会这样?
说白了就是时代变了。以前大家买车看重的是品牌、质感、操控这些东西,德系车就吃这套,大众的招牌往那儿一立,消费者自然愿意多掏钱。
年轻人买车看价格,第二看配置,第三看智能化,传统的那套玩法不太管用了。
新能源车的冲击更要命。你想想,比亚迪秦L DM-i起售价9.98万,插电混动,续航一千多公里,零百加速7秒多,车机系统用的还是8155芯片,流畅度甩速腾十条街。
吉利银河L6也是10.38万起步,配置拉满,什么全景天窗、电动座椅、智能驾驶辅助,样样不缺。
你说速腾拿什么跟人家比?
动力系统还是1.2T和1.5T那老一套,虽说开着稳,但配置上真不占优势,L2级辅助驾驶得选装,车机系统还是大众那套老界面,反应慢半拍不说,功能也单调,连个流畅的CarPlay都得有线连接。
年轻人一看这配置,摇头了,宁可加点钱上国产混动,也不愿意买"老古董"。
日系对手也没闲着。日产轩逸这些年一直是紧凑型轿车的销量王,虽然官方指导价10.86万起,但终端市场优惠同样给力,经典版实际成交价相当亲民。
轩逸这车有个绝活儿,就是省油省心,1.6L自然吸气配CVT变速箱,油耗能控制在6升左右,皮实耐用,养车成本低,特别适合居家过日子的人。
速腾虽然开着比轩逸高级,但油耗也比人家高一截,综合工况怎么着也得7升多,还得加95号油,一年下来油费就多出不少。
对于预算有限的家庭用户来说,这账一算就明白该选谁了。
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大众自己内部也在打架。大众的新能源ID系列这两年一直想打开市场,但销量始终不温不火,ID.3每个月也就卖五千多辆,远低于预期。
为了推新能源车,大众必然要在燃油车这块做出牺牲,速腾作为走量车型,自然首当其冲。
与其让库存压在仓库里,不如通过大幅优惠快速出货,回笼资金再投入到新能源板块,这是大众的战略选择。所以说,速腾这波优惠看着是被市场逼的,实际上也是大众主动调整的结果,左边是国产新能源车的价格屠刀,右边是日系对手的性价比攻势,中间还有自家新能源产品需要让路,速腾不降价还能怎么办?
10万出头的速腾,真能吊打轩逸?背后藏着哪些"小心机"?
有人可能会问了,10万出头的速腾,是不是把好东西都给减掉了,只剩个空壳子?
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但你要真去看实车,会发现大众在核心技术上还真没缩水。
速腾1.5T低配版本,就是那个优惠后裸车价9万多的款,虽然砍掉了座椅加热、自动空调、电动座椅这些舒适性配置,但动力系统一点没含糊,EA211 1.5T涡轮增压发动机照样给你装上,最大功率160马力,峰值扭矩250牛米,匹配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零百加速9秒出头,比轩逸那台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强太多了。
轩逸的1.6L发动机只有122马力,CVT变速箱虽然平顺,但你要是想超个车、上个高速匝道,那肉劲儿就出来了。
速腾这套动力总成,平时市区代步够用,偶尔激烈驾驶也能给你点惊喜,这是轩逸比不了的。
底盘是速腾的拿手好戏。前麦弗逊加后多连杆独立悬架,这配置在同级别里算得上良心了,过弯时车身姿态控制得很好,侧倾不明显,路感清晰,开起来有种厚重扎实的感觉。
轩逸呢?
虽然坐着舒服,但底盘调校偏软,过弯的时候侧倾比较大,有种"开船"的感觉,操控性跟速腾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对于喜欢开车、追求驾驶乐趣的人来说,速腾这底盘绝对值回票价。
但话说回来,速腾也不是完美的,它同样有自己的"小心机"和妥协之处。
就是车机系统,这是速腾最被人诟病的地方。那套大众祖传的界面,反应慢得让人想砸屏,功能也单调,CarPlay还得有线连接,跟现在动不动就配8155芯片、语音控制、OTA升级的国产车比起来,简直像上个时代的产物。
年轻人买车特别看重这一块,你车机不好用,整个用车体验都大打折扣。
再说后排空间,速腾的后排中间地板凸起比轩逸高,坐三个人的时候中间那位会比较难受,这点不如轩逸平整的地板舒服。
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保值率。虽然速腾的保值率一直比轩逸高,三年残值率大概能保持在六成左右,轩逸只有五成出头,但现在新车打了这么大的折扣,二手车市场肯定会受影响。
你想啊,新车优惠后10万能买到,谁还愿意花9万去买个二手的?
这对已经买了速腾的老车主来说,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儿,车子还没开几年,就眼睁睁看着保值率往下掉。不过换个角度想,对于现在准备买车的人来说,这反而是个好机会,新车便宜,开几年再卖也不亏多少,比买轩逸划算多了。
说到底,速腾这波优惠就是在用利润换市场份额,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好事,花更少的钱买到德系品质,何乐而不为?
但对大众来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合资品牌那套"品牌溢价"的玩法越来越不好使了,你不降价,消费者就用脚投票,销量上不去,品牌影响力也会慢慢下滑。
所以速腾这次大幅优惠,表面上看是价格战的产物,实际上是整个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地位变化的一个缩影。
当德系车都开始跟自主品牌拼价格的时候,那些还抱着"高端滤镜"不放的品牌,日子只会更难过。
网友吵翻了!速腾10万出头值不值?轩逸还香吗?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那是真的炸了。
支持速腾的、捧轩逸的、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各路人马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速腾的这拨人理由很充分,10万块钱能买到德系A+级车,这性价比谁看了不心动?有人说"我就喜欢速腾那种开起来扎实的感觉,底盘稳,方向盘沉,有高级感,轩逸虽然便宜,但开着太飘了"。
还有人现身说法,说自己去年花14万买的速腾,现在看着10万出头就能拿下,肠子都悔青了,但转念一想,早买早享受,这一年多开下来也值了。
有人直言不讳:"速腾这价格,比轩逸配置高、底盘稳、开出去有面子,不买才是傻子"。
但捧轩逸的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核心观点就一个字:省。
轩逸那台1.6L发动机配CVT变速箱,油耗能控制在5.5升到6升之间,市区跑跑也就7升左右,速腾呢?
综合工况怎么着也得7.3升往上走,还得加95号油,一升油差个几毛钱,一年下来能差出一千多块钱。有人算了笔细账,说"买车不是买得起就完了,养车才是长期支出,速腾一年多花一千多油费,保养也比轩逸贵,十年下来能省出一万多,这钱不香吗?"
还有人吐槽速腾的车机:"车机卡成PPT,连个流畅的CarPlay都做不好,轩逸虽然也不咋地,但至少基础功能够用,我选实用派"。
吃瓜群众有意思,他们不站队,就爱看热闹。
有人感叹"大众这是卷疯了,下一步是不是该降成8万、7万?照这个势头,明年搞不好5万就能买合资A级车了"。
还有人调侃"国产车赶紧加把劲儿,再压压价,让合资品牌彻底没活路"。
这话虽然带着玩笑,但也反映了一个现实:中国车市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价格战打到这份上,受益的永远是消费者,吃亏的只能是那些还抱着高利润不放的品牌。
其实选速腾还是轩逸,这事儿就跟找对象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看你在意什么。
有人看重"内在实力",喜欢那种开起来有质感、底盘扎实、动力充沛的感觉,那速腾肯定是首选,10万出头的价格能买到这么多,性价比确实没话说。
有人在意"脾气性格",追求省油耐用、养车便宜、省心省事,那轩逸就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这车皮实得很,开个十年八年基本不用操心。
还有人要"面子加成",觉得大众的牌子硬、认可度高,开出去倍儿有面儿,那速腾肯定比轩逸合适。
但不管你选哪个,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买车,绝对是好时机。
价格战打得这么凶,各家车企都在拿出真金白银的优惠来抢市场,你不趁这个机会捡便宜,等过两年市场稳定了,优惠力度肯定没现在这么大。
所以说,这波降价大战的最大赢家,永远是咱们这些普通消费者。
结语:车市"价格战"打到这份上,未来还能更狠吗?
2025年的车市价格战,给所有人上了一课,那就是没有永远的"神车",只有不断变化的市场。
大众速腾从12万多的指导价,到终端市场10万出头就能落地,表面上看是厂家和经销商"让利消费者",背后其实是新能源崛起、自主品牌崛起这个大趋势下,合资品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以前大家买车看品牌、看情怀,合资车就吃这套,价格贵点也认了。
可现在呢?
国产车在智能化、电动化上已经全面领先,配置高、科技感强、价格还便宜,合资品牌那套"品牌溢价"的玩法越来越不灵了。
未来会怎么样?
说实话,价格战可能还会狠。你想想,现在速腾都能优惠这么多了,其他合资品牌能坐得住吗?
大家都在等着看,如果速腾这波操作成功了,销量起来了,其他品牌肯定会跟进。
到那时候,合资品牌之间不光要跟国产车拼,还得内部互相厮杀,价格只会越降越低。对咱们消费者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儿,买车成本越来越低,选择越来越多,何乐而不为?
但对汽车行业来说,这竞争也不全是好事。长期打价格战,利润越来越薄,车企哪来的钱搞研发、提升品质?
到最后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大家都在拼价格,没人愿意投入技术创新,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就会放缓。
所以说,车市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变化会越来越快。
所以啊,各位老铁,想买车的别犹豫,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别老想着再等等,说不定明天优惠大,这心态只会让你永远等下去。
毕竟在这疯狂的车市里,"等等党"虽然经常赢,但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在最合适的时机果断出手的人。
速腾也好、轩逸也罢,只要价格合适、满足需求,那就是好车,买了就是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