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发疯”:宁可砸50亿带你玩,也不愿优惠两万块了

车圈最近有点不对劲,非常不对劲。

前几年,大家买车,那叫一个朴实无华。就是关上门,打开电脑,把几张配置表拉出来当论文看,谁家电池多两度,谁家屏幕大一寸,谁家优惠敢多给两千,那都是能上头条的大事。销售的嘴,就是性价比的尺。

现在呢?风向全变了。你打开朋友圈,看到的不是“喜提新车,优惠三万”,而是某某开着他的电车在赛道上甩尾的慢动作,或者是跟着车友会一头扎进山沟沟里,车轮上全是泥,人笑得像个二百斤的孩子。

车企集体“发疯”:宁可砸50亿带你玩,也不愿优惠两万块了-有驾

最离谱的是,那个把成本控制刻进DNA里的比亚迪,那个连螺丝钉都要算明白的企业,突然“颠了”,反手掏出50个亿,在郑州,对,就是那个烩面之都,要建一个巨型专业赛车场。

这是什么概念?50亿,放在2024年,能挣到这个数的自主车企,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比亚迪这操作,属于典型的“我不过了,大家也别想好过”的掀桌子行为。这到底是钱多到烧得慌,开始不务正业了,还是说,王传福老师也开始修仙了,悟到了什么不得了的天机?

车企集体“发疯”:宁可砸50亿带你玩,也不愿优惠两万块了-有驾

讲真,这背后藏着的,就是整个国产车从“比大小”的肌肉秀,进化到“诛心”的信仰战争。以后买车,光看那张密密麻麻的菜单,可能真没用了。

一、不是车企疯了,是韭菜,哦不,是消费者开窍了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身边人聊车的频道都不一样了。

以前聚会,张口闭口就是“我这车L2遥遥领先”、“你那车续航虚得一比”。大家像一群复读机,疯狂背诵着厂商喂给你的参数。

现在呢?画风突变成了“诶,你们那个越野圈子还收人吗?”、“听说XX品牌这个月有赛道日,带不带家属?”。

车企集体“发疯”:宁可砸50亿带你玩,也不愿优惠两万块了-有驾

这不是个别现象,是集体悟道。有数据说,到了2025年,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买车,不是因为看了广告,不是因为听了销售吹牛,而是因为参加了车企组织的线下活动。赛道上跑了两圈,烧烤摊上吹了会儿牛逼,合同就签了。这个比例,比两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为什么?因为牌桌上太挤了。

七十多个品牌,三百多个车型,像下饺子一样往一个锅里跳。尤其是什么10万级SUV这个“血肉磨坊”,全景天窗、智能语音早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而是出厂自带的“金钟罩铁布衫”,人人都有。硬件的差异化?早就被磨平成一张纸了。

车企集体“发疯”:宁可砸50亿带你玩,也不愿优惠两万块了-有驾
车企集体“发疯”:宁可砸50亿带你玩,也不愿优惠两万块了-有驾

车企想靠“我比你多俩喇叭”、“我比你便宜三千块”这种小伎俩来抢人,结果就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二”。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跌得比中年人的发际线还快,从4.3%直接干到了3.9%,很多车企卖一辆车,挣的钱还不够一顿海底捞。

而且,咱们这些当消费者的,也确实被惯坏了,阈值越来越高。以前觉得参数牛逼就是车牛逼,现在不了,现在我们更关心“这辆车能带我装什么逼”。

这是一种非常玄学的“情绪价值”。我身边就有个哥们,花三十多万买了个硬派越野,结果一年到头就在市区开,最大的越野场景就是上马路牙子。讲真,我那个开坦克的朋友,一年去一次野外,剩下364天都在找车位。但他乐此不疲,为啥?因为他加入了那个圈子,周末能跟一群同样“不务正业”的中年人去郊区玩泥巴,这比什么零百加速重要多了。

还有那些迷恋赛道文化的,也不是真想当藤原拓海,就是享受那种把车开出花了,能在朋友面前吹牛的快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马杀鸡”,比冷冰冰的参数,更能让人上头。

二、比亚迪不装了,摊牌了

面对这种变化,聪明的车企早就开始换活法了,价格战那是莽夫干的事,高手都在玩“文化传销”。

比亚迪这次砸50亿,就是把这件事从地下抬到了天上,直接用钱把“文化”两个字砸你脸上。

了解比亚迪的人都知道,这企业就是个“成本控制的道诡异仙”,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但这次建赛车场,它一点没抠。专门给新能源车设计的,还丧心病狂地搞了什么沙漠冲坡、湖水航行。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用跑去阿拉善,在郑州就能体验开着唐DM-p冲沙的快乐;开着仰望U8在水里泡着,还能透过玻璃看轮子怎么划水。这种体验,就像把技术的心肝脾肺肾都掏出来给你看,比你看一百遍PPT都震撼。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企比作修仙还是有点客气了,这明明是道诡异仙,太扭曲了。

比亚迪为什么突然这么大方?还不是被逼的。

以前它靠三电技术和供应链这个“独门绝技”,就算被人吐槽内饰土、服务差,照样卖得风生水起。但2025年,天变了。它的销量增速几乎停滞,海鸥、宋这些王牌车型,冠军宝座被别人抢了。更要命的是高端市场,三十万以上,一聊品牌,大家就沉默了。

硬件上的优势不再是“任意门”,那就只能靠体验上的“降维打击”来拉拢人心了。

其实在这条路上,领克和长城早就是老司机了。

领克从出生开始就死磕赛道文化,搞赛事、组车队,硬生生把自己包装成了“性能雷电法王”。现在一说平民钢炮,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领克。

长城更绝,直接把越野玩成了一种宗教。它不只是卖给你一辆叫“坦克”的车,它是卖给你一张进入“越野乌托邦”的门票。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不聊工作,不聊房价,只聊穿越和露营。这种情感绑定,比打折券好用一万倍。

三、钱是王八蛋,但品牌是亲儿子

可能有人要问:花50亿建个斗兽场,还不如直接给每个车主发五千块红包,这不更实在?

短期看,是。降价就像打兴奋剂,销量“嗖”一下就上去了。但后遗症呢?2023年那场价格战,把大家都打成了“七伤拳”,卖一辆亏一辆,最后连研发的钱都快没了。这就像开餐厅,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降价,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而搞文化、做社群,虽然短期烧钱,但这是在给品牌“渡劫”、“筑基”。你看看保时捷,销量不算顶流,但利润高得吓人。买保时捷的人,买的是那份“我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认同,车只是个载体。

比亚迪建赛道,领克跑比赛,长城玩泥巴,本质上都是在干一件事:把用户从一次性的“买家”,变成可持续发展的“信徒”。

资本市场也吃这套。你光靠降价走量,投资人心里发慌,觉得你这是虚胖。但你有了品牌溢价,有了自己的“信徒”,那就代表着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这就是比亚迪敢砸50亿的底气。它不是在搞面子工程,它是在赌一个未来:当所有车的硬件都变成压缩毛巾时,“情感认同”这盆水,才是最值钱的。

所以,你说比亚迪这波是开窍了还是疯了?我觉得两样都占了。

它是在用一种近乎疯狂的、不计成本的方式,告诉所有人:硬件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是玄学的战争。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对咱们普通人来说,绝对是好事。以后买车,你不用再对着菜单反复纠结“这款比那款便宜两千块”,而是可以理直气壮地选择一个真正懂你的生活方式的品牌。

汽车,终于不再是冷冰冰的四个轮子加一堆沙发,而是你进入某个精神部落的图腾。

到了那天,你选一个品牌,可能仅仅是因为,你爱过。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逻辑在这种玄学面前,一文不值。

最后问一句,如果是你,是选直接给你优惠两万块的“实在人”,还是选那个花50亿带你玩儿的“疯子”?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