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在无人操作下自行启动,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桥段,而是2025年9月30日,山东威海李先生亲身经历的惊魂一刻。他的小米SU7,在P挡、手刹锁止、无感钥匙远在室内的情况下,竟然“幽灵般”地自行启动并滑行,险些酿成大祸。小米客服轻描淡写地归咎于“误触”,然而,车主提供的监控视频和小米App远程启动所需的三重验证机制,无情地戳穿了这一敷衍之词。这起“幽灵发车”事件,远不止是单一的技术故障,它更深层地揭示了智能汽车厂商在安全底线与责任担当上的结构性缺失,严重挑战着消费者对智能出行最基本的信任。我们必须直面这一问题:当科技“失控”时,究竟谁来为之买单?
李先生的遭遇,无疑是智能汽车时代消费者焦虑的缩影。试想,一辆本应静止的汽车,在没有任何人为指令的情况下,突然“活”了过来,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向前滑行,距离邻居的电动车仅半米之遥。这种突如其来的失控感,足以让任何车主脊背发凉。小米客服第一时间抛出“误触App”的解释,这套说辞听起来轻巧,却经不起推敲。李先生的监控视频清晰记录了事发前后他并未接触手机,而小米App的远程启动功能,更是需要“解锁手机、打开App、完成指纹验证”三重严苛条件。这哪里是“误触”能办到的?这简直是把消费者当成了三岁小孩。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并非孤例。其他小米车主也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类似的“灵异”经历:苏州车主曾遇到车辆在锁车状态下自动亮起大灯,广州车主则反映雨天时车辆偶尔会出现“幽灵刹车”,系统在未检测到障碍物的情况下突然制动。而这些异常,无一例外地被客服以“误触”或“不清楚”搪塞过去。这些零散的反馈汇聚在一起,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令人担忧的图景:小米汽车的智能系统可能存在系统性、深层次的稳定性问题,而非简单的用户操作失误。
资深车迷和行业专家对此事件的分析,更是直指核心。他们认为,深层隐患可能在于无感钥匙功能受到了无线电波干扰,导致车辆系统误判钥匙位置,从而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解除了安全限制。然而,更关键、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性是,车辆的电子控制系统本身存在逻辑漏洞。这意味着,在没有接收到任何合法指令的情况下,车辆的P挡和手刹可能被系统自行解除。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传感器故障,触及了智能汽车“大脑”的核心逻辑缺陷。厂商不能再以“未发现硬件故障”这种苍白无力的理由来推卸责任,因为真正的故障可能隐藏在代码深处,是软件逻辑的崩溃,而非物理部件的损坏。
面对消费者要求提供行车数据和排查系统漏洞的合理诉求,小米客服的回应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不清楚”,而小米官方截至目前仍未给出公开回应。这种傲慢的沉默和不透明的态度,不仅加剧了公众的疑虑,更严重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智能汽车的每一次“失控”,无论是“幽灵发车”还是“幽灵刹车”,都可能源于软件缺陷、传感器误判或通信干扰。在数字时代,行车数据就是汽车的“黑匣子”,是还原真相、厘清责任的关键。厂商有责任提供完整的操作日志和系统后台数据,这不仅是解决李先生个案的关键,更是重建消费者信任的基石。毕竟,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份安全与安心。
智能汽车的未来,必须建立在坚不可摧的安全与信任之上。这要求厂商从源头加强软件开发和测试的严谨性,投入巨资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安全评估机制,并确保所有关键数据透明可查。那种将技术缺陷归咎于用户“误触”的傲慢,以及面对问题时的沉默和推诿,无异于自毁长城。同时,监管部门也必须积极介入,不能再做“甩手掌柜”。他们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智能汽车安全标准和数据披露规范,明确厂商的责任边界,并保障消费者在面对高科技产品时的知情权和维权路径。
当智能汽车“自己开走”,我们需要的不是“误触”的解释,而是对科技伦理与用户安全的坚定承诺。科技的进步,绝不应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厂商的责任,才是智能出行真正、可持续的驱动力。如果厂商继续沉溺于“技术机密”的借口,拒绝透明,拒绝承担责任,那么智能汽车的“幽灵发车”将不仅仅是车辆的失控,更是整个行业信任的崩塌。届时,消费者将用脚投票,而那些曾经高歌猛进的科技巨头,也终将为自己的傲慢和短视付出沉重代价。毕竟,在生命安全面前,任何技术创新都必须俯首称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