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只要我们聊起买车,特别是新能源车,总绕不开一个热门词:增程式。
这个技术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就像是给纯电动车请了个“贴身保镖”。
在城市里上下班,就用电,又安静又省钱;真要跑个长途回老家,车上的发动机就开始工作发电,让你完全没有找不到充电桩的焦虑。
这个方案听起来两全其美,解决了大家最大的心病,所以增程车一下子就火了起来,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主开上了增程车,一些在买车时没太注意的问题,也慢慢在日常使用中暴露了出来。
很多人开始疑惑,这种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完美吗?
其实,任何技术方案都有它的两面性,增程式也不例外。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用一个相对简单的结构,解决了消费者从燃油车过渡到纯电车时最担心的续航问题。
这个逻辑非常直白,也确实很有效,在推广新能源车的初期阶段,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然而,它的结构也决定了它在某些情况下的体验并不会那么理想。
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车辆在电池电量充足和电量不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亏电”状态下,开起来的感觉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当电池满电时,车辆完全由电机驱动,动力响应快,车里也特别安静,驾驶体验非常好,就像一台高品质的纯电动车。
可一旦长途行驶,电池电量耗尽,情况就变了。
这时候,车上那台作为“发电机”的发动机就必须启动,一边要费力地发出电来驱动车辆,一边可能还要给沉重的电池组充电。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跑步机上跑步,本来挺轻松,现在要求你一边跑,一边还得给旁边一个大功率电器供电,那你肯定得跑得更费劲,喘得更厉害。
反映到车上,就是发动机的转速会长时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噪音明显变大,油耗也随之水涨船高。
不少车主反映,满电时综合油耗可能只有一两个,可一旦亏电,油耗飙升到七八个甚至更高,这和当初宣传的“省油”就有了不小的差距。
除此之外,在一些极端天气下,增程式的体验也会打折扣。
比如在北方的冬天,气温动辄零下十几二十度,锂电池的活性会大幅降低,纯电续航里程会缩水得很厉害。
这意味着发动机需要更早、更频繁地介入工作。
而在这种低温环境下,发动机本身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达到最佳工作温度,整个动力系统的效率都会受到影响,开起来会感觉有些“肉”。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一些厂家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把电池做得更大。
从最初的二十多度电,一路增加到四十度甚至五十度。
更大的电池确实能让纯电续航更长,让车主在亏电状态下行驶的几率变小。
但这也带来新的问题,巨大的电池包让车身变得异常沉重,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也让车辆在亏电行驶时的能耗进一步恶化,有点像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又引入了另一个问题。
正当大家觉得混合动力车型的路线似乎就在增程这条路上“内卷”的时候,那个我们印象里一直造小巧可爱汽车的smart品牌,却在成都车展上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
他们没有去跟随增住程式的潮流,而是推出了一套名为“EHD超级电混”的技术。
他们认为,用户真正想要的,不应该是在不同场景下有所妥协的体验,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开得舒心、用得经济的全面解决方案。
这套新技术的根本逻辑,不再是把发动机当作一个备用的“充电宝”,而是将发动机和电动机放在一个平等合作的地位,让它们共同成为车辆的动力核心,并且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来指挥它们如何最高效地协同工作。
这个“大脑”,就是一套被称为“3挡DHT Pro”的智能混合动力变速箱。
它和增程式那种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的简单结构完全不同。
这套系统可以让车辆根据行驶状况,在多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比如,在城市里红绿灯多、走走停停的路况下,它会优先使用纯电模式,实现零油耗、零排放,并且保持车内的安静。
当你需要急加速超车时,系统会立刻让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发力,提供最强的动力输出。
而在高速公路上匀速巡航时,这套系统最精妙的地方就体现出来了:它可以通过离合器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这时候的发动机工作在它最省油、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其燃油经济性甚至会优于很多传统的燃油车。
这正是增程式技术无法做到的,因为增程车的发动机始终要经过“发电-再驱动”这个能量转换过程,存在能量损失。
这样一来,之前提到的增程式车型的几个痛点,就被这套新的技术思路有效地解决了。
首先,它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亏电”概念。
因为即便电池电量不高,那台性能强劲的1.5T发动机也可以随时直接参与驱动,保证车辆时刻都有充沛的动力,所以不会出现电量耗尽后动力“判若两车”的情况。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即便是完全当油车开,它的百公里油耗也能控制在5升以内,这对于一台SUV车型来说是非常出色的表现。
同时,由于发动机总能在最合适的时机介入,并工作在最高效的区间,车内的噪音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据说只有59分贝左右,接近图书馆的安静水平。
在极寒天气下,由于发动机可以参与驱动并产生热量,整个动力系统能更快地进入最佳工作状态,确保了冬季的动力表现和续航稳定性。
为了让普通消费者更直观地理解这套系统的优势,smart还提出了一个很形象的“527”用车场景法则。
其中的“5”是指每周5个工作日,它拥有长达252公里的纯电续航,对于绝大多数城市通勤来说,完全可以做到一周充一次电,日常用车成本极低。
“2”是指周末2天,可以带家人去郊区游玩,无论是爬坡还是跑山路,发动机和电机协同工作的强大动力都能让你信心十足。
“7”则是指一年中可能有的7天长假,它超过1600公里的综合续航能力,意味着你可以从北京一路开到广州,中途几乎不用为充电或加油而焦虑,彻底告别了节假日高速服务区排长队的烦恼。
这种全场景的适应能力,正是这套技术想要带给用户的核心价值。
它不再让用户去做选择题,是在城市省钱和长途便利之间二选一,而是提供了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色的全能方案。
这背后,也体现了以吉利技术为主导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简单的模式创新,向更深层次的核心技术创新迈进,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没有短板、体验更全面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