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真的是变得越来越快。你知道吧,去年中国的新能源车销量占了全球份额的约15%(估算,体感偏高),这在我开车十年,跟行业打交道的日子里还是头一回遇到这么明显的趋势。
今天一早我坐在咖啡桌边,刚接了个电话:一个朋友问我,新能源车是不是买了更划算?我随口说:得看啊,电池降成本快,估算每百公里的用电成本大概在3元(样本少,偏估),油车的话,油钱得4到6元。他皱眉: 那不是意味着充电站越建越便宜?我笑着点头,但心中还在琢磨:充电桩多了,为什么我觉得反而有点乱?
我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细节,很多新车内饰都在做智能中控的文章,屏幕都变大了。和几年前那台我试过的车比,硬件变化挺大,但功能差异不那么大。制造一个车的供应链,就像做一顿大餐,原料(零件)越齐全,菜也就越丰富。但,我总在想:这些零件的质量、供应稳定性,怎么把控?就哪个供应商的芯片大批量出问题,整车都要跟着受影响。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那些价位相当的车型,实操差别到底在哪?我一试,A车的底盘偏硬,过烂路会比较颠;B车的悬挂更软,舒适一些,操控感也更好。总体而言,价差不大,但细微体验上,差别还是挺明显的。
这让我停下来琢磨,很多人其实忽略了背后的供应链博弈,就像你去买水果,水果品质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果农的选材和贮藏。如果供应链出问题,就是整个车都掉链子。
说到这我又想到,就是说,虽然技术发展很快,但研发和供应链的平衡还挺关键。我刚才翻了下同期厂家推出新车的研发流程,一个新技术,从设计到量产,可能得摸索1-2年,甚至更长(估算,样本有限)。这其实不比快餐做法,复杂得多。
电池的生产链条,从原料采集到封装,像是厨房里备料得一丝不苟,否则都可能烂掉。
我还迷糊了——在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的今天,传统车企的优势似乎在缩小。你会不会觉得,有些车企都在自己搞闭环式的技术研发?但真能把控住核心技术的,有几家真不多。我就想,底盘和动力总成的差异,其实就像做菜,有的厨师会用不同的盐或调料,但关键还是火候。
这个,未来会不会是几家巨头的天下?我带着点疑问问自己。工具和技术都在开放,全球供应链这个菜市场,谁能把原料搞得最好,谁就能占便宜。但我猜测,不排除有些公司会因过度依赖某个供应商,结果烂泥扶不上墙,这是我一个未曾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问:那新兴的中国车企,能不能撑起中坚力量的角色?冯兴亚的判断是,未来十年,中国不到5家头部企业能跻身全球前十。这倒让我思考,为什么,他强调中国在新能源、低碳和智能方面走得快,只是一方面。
很多时候,技术就像流行乐,有的时候某个环节很热,一股脑儿都想跟着炒。但实际上,车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得看用户体验。老司机更在意车的操控、耐久;年轻人更在乎秒数、酷炫的科技。这就像我看一辆车,内饰做得再豪华,开起来不顺手就差强人意。
你说,汽车的会不会变得像是只看软件不看硬件?我觉得不能完全这样。我认识的某个维修工傅哥,说:新车就是软件控制的,硬件就像基础设施。但他又补充:软件升级快,但硬件的质量,还是决定了车能跑多远。
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很多车企都在和科技公司合作,比如华为、百度。这合作就像打"联合作战"牌,既有矛也有盾。矛,是希望用新技术抢占先机;盾,是保证品质和安全,不然就会像去年那几起爆仓事件,败得很快。冯兴亚也说,品质和安全是最大盾牌。这点我很同意。
我对未来还是有点疑问:别的不说,这么多技术在叠加,用户能不能真正感受到?自动驾驶那块,真能做到十全十美?我觉得,真正有人用到极致的,可能还得等个五年十年。
这让我又琢磨:如果我还在研发部,可能会强调一点,不要只盯着技术炫酷,要和现实生活结合得紧密。否则,技术再牛,放在日常用车里,可能就像个花架子。
好了,扯远了。买车这种事,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就像我每次上高速,注意那小石子飞溅,心里就在想:等哪个瞬间被打到,结果就可能一笔糊涂账。对吧?
你有没有类似的细节记忆?某次坐公交,突然发现司机刹车特别顺,心里就特别踏实。一样的道理,车子也在讲心里感受。
我觉得未来的汽车,就是你静静看车内那个温暖的屏幕,或是手握那方向盘,那种掌控感会变得更微妙、更多变。你说,未来会走向智能的虚拟世界,还是更靠操控的真实体验?这还是个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