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势力硬件堆料,智驾实测却翻车,竟输给_简陋_特斯拉?

最近这几年,你要是跟人聊车,不提两句“智能驾驶”,都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尤其是咱们国产的新能源车,那发展速度,真是坐了火箭一样。

每次看新车发布会,都跟看科技春晚似的,各种听着就很高大上的新名词一个接一个往外蹦。

国产新势力硬件堆料,智驾实测却翻车,竟输给_简陋_特斯拉?-有驾

什么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配置单拉出来,密密麻麻的,感觉这已经不是一辆车了,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超级计算机。

大伙儿心里也都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印象:配置堆得越猛,这车的智能驾驶水平肯定就越高。

可就在前不久,一场真刀真枪的大型实测,却给所有抱着这种想法的人泼了一盆冷水,结果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琢磨一件事:决定一辆车聪不聪明的,到底是什么?

咱们先来看看现在的车企有多“卷”。

就拿感知硬件来说,这可是智能驾驶的“眼睛”。

咱们的国产品牌,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毫不吝啬。

比如问界M9,直接在车上装了四颗激光雷达,车顶上一个,车身侧面三个,恨不得360度无死角地用激光把周围环境扫个遍。

蔚来的旗舰车型ET9也不甘示弱,三颗激光雷达也是标配。

这阵仗,就像一个准备上战场的士兵,不仅穿上了最厚的盔甲,手里还拿着长枪、短炮、夜视仪,武装到了牙齿。

除了“眼睛”多,大脑也得跟上。

芯片的算力,也就是汽车大脑的运算速度,动不动就飙到上千TOPS,这个单位咱们老百姓不用搞得太明白,只需要知道这个数字越大,理论上车子处理信息、做出反应的速度就越快。

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硬件给到位了,这车开在路上就绝对稳了。

可就在大家都在比谁的装备更豪华的时候,有个“异类”叫特斯拉。

作为最早搞智能驾驶的品牌之一,按理说它应该是这方面的老大哥,可你看它的配置,就显得有点“家徒四壁”了。

马斯克这个人比较轴,他觉得既然人开车就是靠两只眼睛加一个大脑,那车也应该这样。

所以他大笔一挥,把大家都在追捧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全都给取消了,就只留下了几个普普通通的高清摄像头。

这操作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都觉得他这是在“开倒车”,太不靠谱了。

国产新势力硬件堆料,智驾实测却翻车,竟输给_简陋_特斯拉?-有驾

这么一来,对比就非常鲜明了:一边是浑身挂满雷达和传感器的“豪华配置派”,另一边是只靠几个摄像头的“极简视觉派”。

这俩要是上路比一比,按常理推断,那不就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对上只拿了一把小手枪的游击队吗?

结果应该是毫无悬念的。

然而,事实总比剧本更精彩。

国内知名的汽车平台懂车帝,最近就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智能驾驶大横评,拉来了市面上四十多款主流的新能源车,来了一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终极考验。

这场测试可不是简单地在空旷的马路上跑一跑就完事了,而是模拟了大量咱们日常开车时最头疼、也最危险的真实场景。

在高速公路上,他们设置了突然出现的事故车、施工路段突然横穿的卡车等六个高危项目。

在路况更复杂的城市里,更是设计了九个大难题,比如突然从路边冲出来的小孩、车辆混乱的环岛、需要精准操作的夜间倒车等等。

可以说,这些测试项目,每一项都是对车辆智能驾驶系统极限能力的压榨。

测试结果一公布,整个车圈都炸了锅。

在难度极高的高速事故场景里,表现最出色的,竟然就是那个硬件最“寒酸”的特斯拉。

它的Model 3和Model X两款车,在六项测试里完美通过了五项,几乎没犯什么错,表现得像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司机。

而反观其他那些硬件拉满的三十多款车型,即便是成绩最好的魏牌蓝山、小鹏G6和问界M9,也仅仅通过了三项,成绩只能算勉强及格,跟特斯拉的差距非常明显。

到了更考验综合能力的城市场景测试中,特斯拉Model X再次一骑绝塵,九个项目里通过了八项,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

咱们国产品牌里,搭载了华为技术的智界R7和阿维塔12表现也相当亮眼,通过了七项,说明咱们的技术追赶速度非常快。

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车型,表现就不尽如人意了,甚至有的车在九个项目里只通过了两三个,智能驾驶辅助基本处于不可用的状态。

这个结果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只靠摄像头的“穷小子”,能打败一群装备豪华的“富二代”?

国产新势力硬件堆料,智驾实测却翻车,竟输给_简陋_特斯拉?-有驾

难道我们之前对硬件的迷信都错了吗?

其实,这背后的道理说穿了也不复杂,关键在于“算法”和“数据”这两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智能驾驶系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正在学开车的人。

硬件,比如摄像头、激光雷达、芯片,就相当于这个人的眼睛、耳朵和神经反应速度。

咱们的国产新势力,是给这个“学员”配上了顶级的视力、听力和反应能力,硬件基础非常好。

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一个好司机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经验,是判断力,是对各种复杂路况的理解和预判。

而这些,就来自于“算法”的优化和海量“数据”的喂养。

特斯拉的优势就在于,它起步早,而且在全球卖出了几百万辆车。

这几百万辆车每天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行驶,就相当于几百万个数据采集员,把遇到的各种路况、突发事件、驾驶操作,源源不断地传回特斯拉的“中央大脑”。

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特斯拉的数据库里已经储存了上百亿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

它的AI算法就在这些海量数据里反复学习、训练、模拟、纠错,就像一个新手司机经过了无数次的练习,最终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它能从一个模糊的图像里,分辨出那是一个被风吹动的塑料袋,还是一个准备过马路的行人,从而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这种靠真实数据“喂”出来的算法能力,是单纯堆砌硬件无法在短期内弥补的。

相比之下,我们的新势力虽然在硬件上实现了“弯道超车”,但“驾驶经验”的积累时间还比较短。

这就好比一个刚拿到驾照的年轻人,虽然开着一辆性能顶级的跑车,但真到了车水马龙的复杂路况里,还是会有些手忙脚乱。

激光雷达虽然能提供非常精确的距离和三维信息,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也有它的局限,比如遇到玻璃幕墙或者雨天路面的积水,可能会因为信号反射而产生误判,导致车辆突然来一脚“幽灵刹车”,反而会吓到驾驶员。

所以,这次测试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硬件是基础,是决定智能驾驶能力下限的,但真正决定上限、决定车辆在关键时刻是否靠谱的,是背后那套看不见的软件算法和数据积累。

这就像练武功,外功(硬件)固然重要,但深厚的内功(算法和数据)才是决定一位武林高手真正实力的关键。

咱们的国产车企在硬件上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非常值得骄傲,而这次测试暴露出的差距,也正好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需要全力攻克的核心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