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官宣为智能泊车安全兜底,对自动驾驶行业有何影响?

[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在当下汽车消费市场,智能驾驶(以下简称“智驾”)已经从新鲜概念迅速演变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厂商对各级别智驾能力的划分,大多遵循国际通用的L0至L5六级标准。其中,L1和L2侧重于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对驾驶员的辅助;L3则在受限情境下实现有限的自动化;而达到L4级别时,车辆能够在特定环境和工况下,实现全自动化驾驶,驾驶员可以在这些场景中“脱手脱眼脱脑”,事故责任亦由车企承担。虽然这一标准明确了各级别的技术门槛与责任边界,但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车企并不会在智驾全过程中承担全部责任,消费者仍需自行承担较多潜在风险。智驾最前沿也曾戏言:车企想证明自己的智驾系统很牛,只需做一件事,那就是对智驾事故主动担责。但直至现在,也鲜有车企敢主动承担这一责任。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智驾应用,主要集中在城市领航、高快领航和智能泊车这3个核心场景。城市领航主要是指车辆在城市道路网内,根据高精地图与实时传感器数据,完成对红绿灯、行人、非机动车等复杂交通元素的安全识别与动态避让;高快领航则倾向于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环境下,实现自动跟车、变道、匝道出入口识别等;智能泊车主要解决的是低速环境下的车位检测、路径规划和自动泊入与驶出难题。这三个场景覆盖了日常用车的绝大多数痛点,但在大多数厂商的产品承诺中,对于这些场景的责任划分往往含糊其词,一旦在智驾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消费者往往要经过繁琐的保险理赔流程,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而保费的上涨也几乎难以避免。

为了应对上述场景,比亚迪推出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天神之眼采用了高分辨率环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与目标跟踪算法,能够在车位检测、障碍物识别、空间边界估计等关键环节,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决策。其核心优势主要有3点,一是对车位形状和周边环境的三维重建精度更高,能够处理狭窄、斜列、错位等复杂车位;二是对动态障碍物(如行人、低矮停放物)的检测更加及时,配合轨迹预测模型,确保在泊车过程中不会发生需要紧急刹停的突发状况;三是通过多传感器实时标定与冗余校验,大大提升了系统对摄像头或雷达失效场景的容错能力。

比亚迪官宣为智能泊车安全兜底,对自动驾驶行业有何影响?-有驾

就在2025年7月9日,比亚迪更是宣布对搭载“天神之眼”的车辆,全面承担因系统自动泊车而产生的安全及损失赔付责任,并且不影响次年保险费率,这一举措从多方面彰显了它对自身技术性能的高度自信。这意味着在智能泊车整个流程中,比亚迪愿意主动承担“最后一公里”的风险,让用户无需通过传统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直接由厂商售后进行收车、修复及赔付处理,大幅简化了事后处理流程。

比亚迪官宣为智能泊车安全兜底,对自动驾驶行业有何影响?-有驾

对于车企而言,只有当系统在海量真实场景中经过充分验证,并具备较高的鲁棒性与容错能力时,才可能拿出如此强硬的承诺。这一“兜底”承诺更是消除了消费者对智能泊车功能的后顾之忧。当用户启用天神之眼进行自动泊入时,无需再担心因功能不成熟导致保险理赔的繁琐程序,也不用担忧保费上涨给家庭预算带来压力。这种“无风险试水”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用户对智能泊车功能的接受度,也能让更多消费者真正走到“自动”与“信任”结合的临界点,从而形成更多人使用、更多场景验证,进一步促进系统优化的良性反馈。

对于行业来说,比亚迪此举无疑为汽车智能化领域树立了新标杆。过去,几乎所有车企在自动化功能的风险承担上都采取回避策略,普遍在宣传中强调技术先进性,却吝于对潜在故障风险承担责任。比亚迪打破这一惯例,向消费者承诺风险兜底,将商业模式与技术实力紧密捆绑,逼迫竞争对手不得不正视自动驾驶功能的最终责任承担,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在技术安全与售后服务方面做出更大投入。

在法律与监管层面,这种厂商直接兜底的模式也对相关法规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智能泊车过程中,若发生事故,传统认定往往需要交警介入判断系统故障与驾驶员操作失误的责任界限,而比亚迪的承诺则打通了这一认定流程,强调厂商售后责任,大大降低了行政与司法成本。长期来看,这种实践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促进智能驾驶责任认定法规的进一步细化与透明。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比亚迪的承诺有望倒逼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策略与定价模型。过去,智能化功能的引入主要被看作潜在风险因素,保费往往会随之上浮;而当厂商主动承担风险时,保险公司需重新评估智驾的责任边界,可能通过设计“智驾专属险种”或“技术可靠折扣”等方式,与车企形成合作,既保障消费者,又实现自身风险可控。

比亚迪官宣为智能泊车安全兜底,对自动驾驶行业有何影响?-有驾

这一承诺背后,其实是OTA(Over-the-Air)升级在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持续的OTA推送,比亚迪可以将全球范围内数百万辆在用车辆的泊车行为数据汇聚到云端,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挖掘与算法迭代。无论是新功能上线,还是已知问题的动态修复,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推送到用户车辆,让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优状态,为“承诺兜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比亚迪本次发布的内容中,也直言“将进行天神之眼史上最大规模的智驾OTA,会全面覆盖泊车、行车、安全三大板块十余项功能,涉及天神之眼A/B/C三大平台多款车型”。其中在泊车方面,天神之眼新增三速泊车、车头泊入、偏置泊车、窄车位泊车自动收后视镜等功能,并优化了悬空障碍物识别功能,智能泊车又快又准又安全。

车企对于智驾系统兜底承诺并非简单的“包修包赔”,更是一种“风险共担”的新模式。它要求车企在技术研发、质量管控、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从传感器选型、软件开发、整车集成,到测试验证、用户教育以及快速响应的保障机制,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严密的监测与反馈体系,确保智能泊车系统在不同地域、不同使用习惯下都能稳定运行。

这种模式其实还传递了“技术即服务”的理念。车辆智能化不再是冷冰冰的功能标签,而是与日常出行体验紧密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未来用户在购车时,将不仅看功能参数、体验视频,还会更关心售后承诺与实际使用保障。比亚迪通过对智能泊车兜底赋能,向市场展示了智能驾驶不仅是“技术卖点”,更可以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权益。

比亚迪官宣为智能泊车安全兜底,对自动驾驶行业有何影响?-有驾

未来,随着车路协同、5G通信与高精地图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智能泊车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多样,从城市立体车库到地下环道,从社区共享泊位到商业综合体专属通道。厂商能否继续为用户承担风险、提升服务质量,将决定市场格局的进一步演变。比亚迪此次承诺,不仅是一次商业策略的创新,还是对整个智能出行生态构建路径的深远探索。

智驾最前沿以为,比亚迪对天神之眼智能泊车功能的全面兜底,既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自信表达,也为消费者、行业和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当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合时,智能驾驶的价值将不仅体现在“自动化”本身,更在于“风险可控、体验无忧”的整体出行解决方案。未来,伴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一探索,智能泊车乃至整个智能驾驶产业,都将在“技术赋能+责任共担”的模式下,迈向更成熟、更可靠的阶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