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中国抛弃后日产濒临崩盘?救星拒注资!

当一家汽车巨头开始向现实低头,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所谓“百年品牌”,在市场浪潮面前,也可能只是一叶随时倾覆的扁舟。

最近,日产汽车的日子不好过。不是销量下滑几个百分点那种“小感冒”,而是从根基开始动摇的系统性危机。2024年财报显示,日产全球营业利润暴跌近70%,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超过30%,部分工厂停工、裁员消息频传。更让外界震惊的是,它的“救世主”——联盟伙伴雷诺,似乎已经不愿再掏钱了。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日产-雷诺-三菱”联盟,如今更像是一个彼此拖累的债务共同体。

遭中国抛弃后日产濒临崩盘?救星拒注资!-有驾

这不禁让人发问:曾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的日产,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我们得把时间拉回2010年代。那时的日产,靠着“技术日产,人·车·生活”的口号,和轩逸、奇骏、天籁这“三驾马车”,在中国合资车市场风头无两。轩逸常年霸榜轿车销量前三,甚至多次登顶。消费者买它,图的是省油、皮实、坐着舒服——典型的“家用神车”逻辑。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太依赖单一车型,太迷信过去的成功路径。

当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时,日产的动作慢得像一辆没电的电动车。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突破40%,而日产的纯电车型销量占比还不到3%。它的主力电动车型Ariya,在国内叫好不叫座,月销长期徘徊在几百台。不是没有尝试,而是每一次转型都像是在旧船体上打补丁,而不是造一艘新船。

遭中国抛弃后日产濒临崩盘?救星拒注资!-有驾

反观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本土品牌,早已从“性价比”走向“技术平权”。刀片电池、超级混动、城市NOA自动驾驶……它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迭代,把合资品牌的“品牌溢价”一点点击穿。而日产呢?还在用“三大件可靠”这套20年前的话术,试图说服今天的年轻人。

更致命的是,它的全球战略混乱不堪。一边说要“聚焦中国市场”,一边又在全球削减投资。2024年,日产宣布关闭英国桑德兰工厂的部分产线,同时削减日本本土产能,但对中国市场的新增投入却极为吝啬。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姿态,让中国消费者和经销商都感到被忽视。

而那个曾被视为“救命稻草”的联盟,如今也自身难保。雷诺在欧洲面临大众、Stellantis的夹击,电动化转型同样吃力;三菱则在东南亚市场节节败退。三方之间的利益博弈越来越复杂,谁都不愿为别人的失败买单。当日产提出新一轮融资计划时,雷诺的回应是:“先证明你能赢回来。”

遭中国抛弃后日产濒临崩盘?救星拒注资!-有驾

有意思的是,日产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它推出了“Nissan NEXT”改革计划,试图削减成本、聚焦核心市场。但这些措施更像是在“节流”,而非“开源”。裁员、关厂、卖资产,短期内或许能止血,但无法重建增长引擎。真正的挑战在于:它是否愿意放下百年巨头的身段,真正以中国市场的节奏和逻辑来重塑自己?

我们身边其实早有预兆。朋友老张,十年前换了人生第一辆轩逸,去年换车时却选了比亚迪秦PLUS。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以前轩逸省油省心,现在比亚迪更省油,还送绿牌、能智能语音、自动泊车,价格差不多。”一句话道破天机: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省心”,而是“更好的体验”。

遭中国抛弃后日产濒临崩盘?救星拒注资!-有驾

日产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跨国车企在中国的集体困境。它们曾靠技术代差和品牌光环赢得市场,如今却被本土企业用更快的迭代、更懂用户的产品反超。这不是某一家公司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但故事还没结束。日产最近宣布将与本土电池企业合作,加快在中国推出新一代电动平台。同时,也开始尝试更灵活的合资模式,比如与本土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智能座舱。这些动作虽小,却透露出一丝求变的信号。

遭中国抛弃后日产濒临崩盘?救星拒注资!-有驾

问题是:还来得及吗?

当市场已经不再给你“慢慢改”的机会,每一次转身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日产能否在中国市场完成“绝地重生”,或许不在于它有多少技术储备,而在于它是否真正愿意承认:那个被它视为“后花园”的中国市场,早已不需要“救世主”,它自己就是规则的制定者。

遭中国抛弃后日产濒临崩盘?救星拒注资!-有驾

而对所有传统车企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于敬畏与谦卑的考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