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宝马竟是“维修车”!男子维权三年反被4S店索赔百万

“花60万买新车,竟是维修翻新过的‘瑕疵车’?更讽刺的是,维权成功的车主竟被4S店以‘损害名誉’为由索赔100万!”2025年5月,重庆江先生的购车维权事件引发全网热议。从普通消费者到被告,这场持续三年的拉锯战,不仅暴露了汽车消费市场的灰色地带,更将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名誉权的边界推向舆论风口。

60万宝马竟是“维修车”!男子维权三年反被4S店索赔百万-有驾

2022年4月,江先生在重庆庆德宝4S店以58.39万元购入一辆进口宝马540i,首付20万元并办理5年按揭,月供高达9800元。尽管购车前他对比了多家4S店,但最终被庆德宝的“全新进口车”承诺吸引。
两个月后,江先生因一次轻微追尾事故前往维修店补漆,维修店老板一句“这车是二手翻新的吧?”让他瞬间警觉。
专业检测显示,该车引擎盖、翼子板等多处存在二次做漆痕迹。江先生随后通过二手车市场简易鉴定和法院委托的权威检测,证实车辆确实存在维修记录。

60万宝马竟是“维修车”!男子维权三年反被4S店索赔百万-有驾

重庆市南岸区法院一审认定,庆德宝未主动告知车辆维修情况,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判决退车退款并赔偿购置税等损失,但以“证据不足”驳回三倍赔偿诉求。二审法院进一步指出,车辆瑕疵应推定存在于销售前,但仍以“无法证明商家故意隐瞒”为由维持原判。
法律专家分析,消费欺诈需证明商家存在“主观恶意隐瞒”,而本案中,车辆为进口车,维修记录可能产生于海外运输或仓储环节,商家若能证明自身不知情,则难以认定欺诈。这一举证难题成为消费者维权的主要障碍。


败诉后的江先生选择在短视频平台持续发声,发布数百条视频揭露庆德宝“售瑕疵车”,单条视频最高获3000余条评论。网友声援的同时,
庆德宝声称其营业额因舆论下滑超1亿元,并以此为由索赔100万元。
律师指出,消费者有权通过网络揭露商家侵权行为,但若言论超出事实(如使用“事故车”等未经司法认定的表述),可能构成名誉侵权。本案中,法院尚未认定庆德宝销售“事故车”,江先生的表述存在法律风险。

60万宝马竟是“维修车”!男子维权三年反被4S店索赔百万-有驾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4S店会将运输或仓储中受损的车辆自行修复后以“新车”出售,此类操作因缺乏强制公示要求,消费者难察觉。江先生的案例绝非孤例,2024年某机构数据显示,超30%的汽车消费纠纷涉及“未告知维修记录”。江先生三年间经历多次诉讼、鉴定和舆论战,最终虽退车成功,但未获惩罚性赔偿,反面临百万索赔。法律界呼吁,应立法要求商家销售前公示车辆完整维修史,类似美国的“柠檬法”,并将隐瞒行为直接认定为欺诈。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记录车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维修信息,可有效杜绝商家篡改记录的可能。消费者需在事实范围内理性发声,避免情绪化表述;平台则应建立侵权投诉快速响应机制,保护双方权益。

江先生的遭遇,既是个人与资本博弈的缩影,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一次拷问。当法律难以完全抵达灰色地带时,唯有制度完善、技术革新与公众监督的多重合力,才能为消费者筑起真正的安全网。


你支持江先生继续发声维权,还是应遵守法院判决保持沉默?若购车时遭遇类似问题,你会如何应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