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您在小区里或者马路上有没有留意到一个变化,就是挂着广汽埃安车标的私家车好像越来越常见了。
就在一两年前,很多人一提到埃安,第一反应可能还是那些在城市里穿梭的网约车,感觉这个牌子主要是卖给公司或者司机师傅们的。
但是,情况在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这个曾经被大家看作是“运营车大户”的品牌,正在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走进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成为越来越多家庭买车时的一个重要选择。
这种感觉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在背后支撑。
根据最新的汽车上险数据显示,就在今年8月份,购买广汽埃安新车的用户里,个人买家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8%。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每卖出去10台埃安汽车,其中差不多有8台是直接开进了普通人的车库,而不是用作运营。
和去年同期相比,这个比例足足提升了将近30个百分点。
这么大的变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里,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转型。
人们不禁会问,埃安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把大家对它的刻板印象给彻底扭转过来,还成功地打入了海外市场,让外国人也觉得“真香”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复杂,但执行起来却需要极大的决心和精准的策略。
核心就在于埃安推出了一套被称作“埃安三龙”的产品组合,这三款车就像三支利箭,精准地射向了7万到15万元这个价格区间。
这个区间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最白热化的地带,高手林立,但埃安却硬生生地在这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款车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首先是那款叫“霸王龙”的SUV,现在官方名字是AION Y Plus。
这款车的目标客户群体非常明确,就是咱们中国数量庞大的家庭用户,尤其是那些有两个孩子的家庭。
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买车最看重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空间要大、坐着要舒服、续航要长,最好价格还别太贵。
埃安可以说是把这些需求研究得明明白白的。
他们推出了一款起售价不到11万的家庭版SUV,却给出了能跑650公里的续航里程。
这个续航水平,基本上能打消绝大多数家庭出远门的里程焦虑了。
更让人觉得贴心的是细节设计,比如它的后排座椅,靠背可以调节到137度,几乎能让人半躺着,长途旅行时,老人和孩子在后排也能睡个安稳觉,这在同价位车型里是很难见到的。
再加上那个超大的全景天窗,让车里的感觉特别开阔。
结果就是,这款车上市一个半月,就收到了超过1.8万张订单,而下单的买家里,超过七成都是二胎家庭。
这说明它的产品定位,是真正打动了目标人群。
再来看另外两款车。
一款是主打城市代步和安全性的AION U,它把一些通常在更高级别车型上才有的安全配置,比如符合欧洲和中国双重五星安全标准的高强度车身,以及倒车时能主动刹车的安全系统,都应用到了一款七八万价位的车上。
这对于很多刚拿驾照的新手,或者特别注重家人安全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就非常大了,也难怪它能在同级别的纯电小车里销量排到前两名。
另一款是轿车AION S,它解决的是很多电动车主的另一个痛点——充电慢。
它用了知名品牌宁德时代的电池,续航同样能达到650公里,更重要的是支持快充,官方说最快18分钟就能把电量从30%充到80%。
这也就是喝杯咖啡、吃顿简餐的时间,车就又能跑几百公里了。
这种高效的补能体验,让它成功挤进了A级电动轿车销量榜的前五名。
通过这三款车的布局,埃安把过去大家觉得遥不可及的“高配置、低价格”,变成了一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体系。
那么,埃安又是怎么知道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他们内部的一种“听劝”文化。
这听起来像个网络流行词,但广汽集团是把它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做的。
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叫“用户洞察部”的部门,工作内容就是持续不断地和车主们沟通,开各种各样的恳谈会,鼓励用户大胆地提意见、吐槽。
这种做法和过去那种车企造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模式完全不同。
就拿前面提到的霸王龙家庭版来说,它增加的21项升级配置,很多都来源于对超过1200条真实车主反馈的梳理。
比如,有车主反映后排座椅靠背太直了,长途不舒服,埃安就直接在新车上改成了137度可调;有车主抱怨冬天方向盘太冰手,他们就在新款上全系标配了方向盘加热。
甚至有一位成都的年轻爸爸,曾在手机APP里随口提了一句,说车载冰箱要是能制热就好了,冬天可以给宝宝温奶。
没想到,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后来真的在新车里实现了。
这种“你敢提,我就敢改”的积极态度,让车主们感觉自己真正被尊重,也愿意把这个品牌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埃安的用户净推荐值(NPS)能连续四个季度在新能源品牌里排第一。
当然,光有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还不够,对于电动车来说,充电的便利性是决定用户体验的根本。
埃安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没有把充电这件事完全交给第三方,而是自己下场投资建设充电网络。
他们旗下的广汽能源公司,已经在全国建了超过1.4万根自己的超充桩。
在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核心城区的充电桩密度已经很高,在主要的高速公路上也进行了全面覆盖。
这意味着,开着埃安的车,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节假日出远门,找充电桩的难度大大降低了,这让很多对电动车有“续航焦虑”的消费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正是因为在国内把产品、服务和补能这套体系打磨得非常扎实,埃安走出国门也显得底气十足。
在东南亚市场,比如泰国,埃安的销量已经冲到了纯电市场的第二位;在印尼,一款霸王龙车型的订单就轻松突破了3000辆。
有一位泰国的用户在体验过埃安的汽车和充电桩后就感慨,以前根本不敢想,花同样的钱能买到一台既有激光雷达这种高科技配置、又能跑650公里的SUV。
从被看作是“网约车”,到如今成为无数家庭的“新宠”,埃安的这次华丽转身,靠的绝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而是一整套基于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和用户深度参与的体系化实力。
这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成功转型案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再仅仅是模仿和追赶,而是开始真正在技术、产品定义和用户服务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并且能够赢得全球市场尊重的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