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上,雷军的微博突然炸了。这位小米掌门人罕见地连发三条长文,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憋不住的劲儿——他要为小米汽车的安全性正名。你要说这事儿来得突然吧,倒也不算,毕竟这大半年来,围绕小米车安全问题的争论就没消停过。可你要说这时机选得好吧,网友们可不这么看。
就在11月16日这天,雷军把自己过去两年发过的关于安全理念的微博截图全翻出来了,还专门强调“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这句话他早就说过。看得出来,雷老板是真急了。他在微博里直接点名,说网上有些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这话说得够直白,可问题是,为啥偏偏选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声呢?
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捋一捋。今年3月底,安徽高速上发生了那起造成三人死亡的严重事故。到现在都快八个月了,事故真相还是云里雾里的。这期间,遇难者家属的质疑声音一直没断过,网上的讨论更是一波接一波。更扎心的是,就在上个月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个大消息——小米SU7要召回将近12万辆车!你没听错,是11万6千多辆,占了今年上半年交付量的七成左右。召回原因说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有问题,这可不是小毛病。
再看看股价,这一个多月跌了快三成。对一家刚进入汽车行业没多久的公司来说,这打击可不算小。钱是一方面,更要命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在动摇。你想啊,买车这事儿不像买手机,十几二十万砸进去,谁不得掂量掂量安全性?
说实话,小米汽车在安全测试上的成绩单确实挺漂亮的。C-NCAP给了五星评级,综合得分率高达93.5%,主动安全这块更是拿到95.25%的高分。中保研那边的碰撞测试也给了3G+的顶级评价,56公里时速的正面撞击,加速度控制在25g以内,这数据放在行业里确实不错。车身结构方面,什么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超过九成,电池包采用最严苛标准,听起来都挺专业挺靠谱的。
可你再看看现实情况,这反差就来了。测试数据再好看,架不住实际路上的事故一件接一件地冒出来。老百姓心里都明白一个理儿:实验室里跑得再稳,路上翻了车照样白搭。这就像考试成绩全年级第一,结果工作了处处碰壁,那分数再高有啥用?
网友们的反应也挺有意思。有人说雷军这是在转移视线,你看他发微博的时间点,刚好赶在年底购车旺季前夕。这时候出来喊一嗓子,是想稳住那些准备下单的潜在客户吧?也有人说,比起重申理念、强调初心,大家更想看到的是实打实的调查结果。那几起事故到底咋回事?数据记录仪显示了啥?车辆系统有没有问题?这些才是关键啊。
你说雷军在微博上喊冤,说自己被抹黑、被断章取义,这话听着确实挺委屈的。可换个角度想,人家家属孩子都没了,他们要个说法过分吗?消费者花真金白银买你的车,担心安全问题有错吗?网上的质疑声音,有多少是真的恶意抹黑,又有多少是正常的关切和追问?这账得算清楚。
其实对比一下同行就能看出差距。理想汽车那会儿Mega出了自燃事故,人家没过多久就公布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该处理的责任人也处理了,态度摆得挺明白。这才叫拿出诚意解决问题。你光说自己重视安全,光翻旧账证明自己一贯如此,这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啊。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小米汽车之前那些争议事件,到现在也没个明确说法。“好看第一位”这句话当时在网上传得满天飞,虽然雷军后来解释过,可很多人心里还是有疙瘩。你要说设计重要,谁都承认,可你不能让人觉得为了好看牺牲了别的吧?现在又来强调安全第一,这前后说法咋对得上?
说到底,雷军这次发声其实挺为难的。你说他不回应吧,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股价往下掉,销量可能也受影响。你说他回应吧,单纯重申理念又显得避重就轻,没抓到问题的关键。这就好比学生考试没考好,回家跟家长说“我其实挺努力的,我一直都在学习”,家长想听的是这个吗?人家想知道的是,哪里没学好,下次怎么改进。
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真不一样。做手机,系统崩了大不了重启,产品有瑕疵可以推送更新。可汽车不行啊,尤其涉及到安全问题,那是人命关天的事儿。一辆车从设计到量产,每个环节都得严丝合缝,容不得半点马虎。小米作为行业新兵,技术积累、经验储备跟传统车企肯定有差距,这没啥好避讳的。关键是你得正视这个差距,踏踏实实地补课。
网上有个说法挺有道理的:雷军这次发声,本质上是在打一场资本叙事保卫战。他想用“我一直很重视安全”来对冲“事故频发”这个现实,想用个人信用给企业能力背书。这招在互联网行业可能管用,创始人出来站台,粉丝们买账,舆情就能压下去。可在汽车行业,这套路不一定好使。消费者要的不是情怀,不是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你想想看,特斯拉当年在国内推广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质疑。人家是怎么做的?除了公布数据、接受调查,更重要的是不断改进技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现在特斯拉虽然也偶尔有争议,可整体来说,消费者对它的安全性还是认可的。这个认可是怎么来的?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不是靠几条微博就能刷出来的。
再说这次召回的事儿。召回本身不丢人,哪个车企没召回过?关键是你召回的态度和处理方式。11万多辆车,这可不是小数目,说明问题确实存在,而且影响范围不小。L2级辅助驾驶系统出问题,这涉及到智能化的核心竞争力。小米汽车不是一直强调自己的智能化优势吗?现在恰恰是这块出了岔子,这让人怎么想?
市场是最诚实的。股价跌了三成,这不是资本市场跟你过不去,而是投资者用真金白银在投票。他们担心的是什么?是小米汽车能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口碑,能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现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玩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哪个不是虎视眈眈?你小米刚进来,本来就得加倍努力才能追上,现在又被安全问题绊了一跤,这仗可不好打。
话说回来,雷军这个人还是挺有魄力的。当年做手机能从一片红海里杀出来,靠的就是敢拼敢闯。现在做汽车,投入几百亿真金白银,这份决心没人能怀疑。可问题在于,造车这事儿不是光有钱、有决心就够的,它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技术积累,更需要对安全的敬畏之心。你不能着急,不能想着一口吃个胖子。
现在外界最担心的是什么?是小米汽车会不会为了冲销量、保市值,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妥协。比如测试周期够不够?供应链管理严不严?质量把控到不到位?这些问题不解决,光靠创始人出来发声,治标不治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雷军这次发声也释放了一个信号:他确实感受到了压力。这种压力不光来自舆论,更来自市场和消费者。当你的产品被质疑安全性的时候,作为企业掌门人,你不可能无动于衷。可关键是,你怎么回应这种压力?是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还是搞搞公关、做做姿态?这决定了小米汽车接下来能走多远。
说句公道话,小米汽车的产品力确实不错。续航、性能、智能化配置,放在同价位里都挺有竞争力的。很多车主反馈开起来体验也不错。可这些优点能不能被消费者记住,完全取决于你在安全问题上能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就像一个人,你其他方面再优秀,只要有一个致命缺陷没解决,别人对你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
现在摆在小米汽车面前的路很清楚:要么痛下决心,把之前那些悬而未决的安全争议查个水落石出,该公布的公布,该改进的改进;要么继续这么含含糊糊地应对,最后失去的不只是部分消费者,可能是整个品牌的公信力。这不是危言耸听,汽车行业的例子太多了,多少品牌就是栽在了安全问题上。
讲真,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也越来越懂车了。你想靠营销、靠情怀收割一波就走,那是不可能的。买车这事儿,大家考虑的因素太多了:价格、性能、空间、配置,这些都重要,可归根结底,安全才是底线。没了安全,其他的一切都是零。这个道理,雷军不可能不懂。
所以啊,与其在微博上跟网友争论谁对谁错,不如把精力放在真正解决问题上。把该查的事故查清楚,把该公布的数据公布出来,把该改进的技术改进到位。这才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企业自己负责。口碑这东西,毁起来容易,建起来难。小米汽车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现在问题来了:你觉得雷军这次发声能解决问题吗?小米汽车的安全争议,到底应该怎么画上句号?如果是你,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买小米的车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聊这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