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强势回应,安全高于一切,小米汽车拒绝颜值至上

最近,围绕着还没正式上市的小米汽车,网上吵得是沸沸扬扬。

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就是有传言说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认为“汽车好看比安全更重要”。

这话一出来,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

毕竟,车是载着人跑的,安全是天大的事,如果把外观放在安全前面,那这车谁还敢买?

雷军强势回应,安全高于一切,小米汽车拒绝颜值至上-有驾

一时间,很多人的心里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对小米造车的诚意和专业度产生了怀疑。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

雷军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

这背后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咱们今天就来仔仔细细地梳理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事情的集中爆发是在11月16日。

那天,雷军一反常态,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连续发了好几条内容,核心目的就一个:澄清。

他明显是看到了网络上的各种议论,坐不住了。

有网友在他的评论区直接点明了问题:“可惜很多人断章取义啊,说小米汽车好看比安全重要”。

雷军看到后,立刻亲自回复,语气非常坚决,连用了几个感叹号,强调说:“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安全高于一切。”看得出来,他对于这个“罪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为了把事情说得更透彻,雷军紧接着又发了一篇长文,主动揭开了这个说法的源头。

雷军强势回应,安全高于一切,小米汽车拒绝颜值至上-有驾

原来,这个传言出自去年4月他接受的一次采访。

当时,在谈论如何定义一款产品时,他说过一句话:“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他还举例说,在汽车设计里,轮毂是最难设计的。

雷军在文章里反问,他说的这些,和他一直强调的“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有冲突吗?

他认为,这就是典型的被人掐头去尾,故意歪曲和抹黑。

那么,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两句话真的矛盾吗?

其实,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产品设计和产品本质的问题。

当一个公司要推出一款全新的消费品,尤其是在汽车这样一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市场里,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是“如何让消费者注意到你,并且愿意了解你”。

在这个层面上,外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辆车的外形、颜色、线条,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

如果这个第一印象就不好,设计得不符合大众审美,那么就算它内在的技术再怎么先进,安全性再怎么高,可能很多消费者连看第二眼的兴趣都没有,更别提去深入了解它的性能和配置了。

雷军强势回应,安全高于一切,小米汽车拒绝颜值至上-有驾

所以,从吸引用户、打开市场的角度来说,“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句话在商业逻辑上是成立的。

它解决的是“敲门砖”的问题。

而“安全”,它在产品中的地位是什么呢?

安全是地基,是底线,是那个看不见但必须百分之两百存在的根本。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汽车厂商,都不可能把安全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配项”。

它是产品的生命线,是决定这个产品“能不能存在”的先决条件。

我们买任何东西,都默认它是安全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雷军说“安全高于一切”,是在谈论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核心原则;而说“好看是第一位”,是在谈论面向市场时,与消费者沟通的第一个触点。

一个是对内的工程准则,一个是对外的美学表达,两者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自然也就不存在谁比谁更重要的直接冲突。

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就好比说“盖房子外观设计很重要”就等于“房子的结构安全不重要”一样,这个逻辑显然是不通的。

当然,光靠嘴上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行动和实力才是最好的证明。

雷军和小米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雷军强势回应,安全高于一切,小米汽车拒绝颜值至上-有驾

在澄清的同时,他们也详细公布了小米第一款车SU7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和设计标准,可以说是把自己的“家底”都亮了出来,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数据来回应外界的质疑。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小米在安全方面确实是下了大功夫。

首先是车身结构,这是被动安全的基石,也就是万一发生碰撞时,车身能不能扛得住。

小米SU7采用的是一种叫做“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的结构,其中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的用料占比达到了90.1%,这个比例在同级车里算是非常高的。

车身最关键部位的钢材强度达到了2000兆帕,这是什么概念呢?

2000兆帕的强度,大致相当于在一平方厘米(比指甲盖还小)的面积上,可以承受住2吨的压力,这差不多是一头成年大象的重量。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整车扭转刚度,达到了51000牛·米/度。

这个数值越高,就代表车身越不容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扭曲变形,好比是拧一块湿毛巾和一根钢管的区别,这对于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空间至关重要。

其次,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大家最担心的就是电池安全。

小米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他们不仅自己研发电池包,还自己建了工厂来生产,这表明他们想把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们为电池设计了14层物理防护和17层绝缘防护,层层设防。

雷军强势回应,安全高于一切,小米汽车拒绝颜值至上-有驾

其中最亮眼的一项技术,是行业里第一次使用的“电芯倒置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把电池内部的电芯倒过来放。

这样做的好处是,万一发生极端情况,某个电芯出现热失控(也就是俗称的“起火爆炸”),它喷射出的高温高压物质会向下释放,远离车内的乘客。

这个设计思路非常巧妙,相当于在最危险的时候,为乘客增加了一道关键的防火墙。

再加上超大面积的水冷系统和大量的隔热材料,目标就是做到电池在极端情况下“不起火、不蔓延”。

为了验证这套系统的可靠性,小米对电池包进行了超过1000项安全测试,数量是国家标准的20倍。

从这些公布的硬核数据来看,小米汽车在设计之初,就是以全球最严格的安全标准为目标的,涵盖了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电池安全和数据隐私安全等方方面面。

这表明,“安全高于一切”对他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贯穿在整个研发和制造过程中的一条准则。

这场风波的背后,也折射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雷军在稍早前的一次行业大会上就曾公开呼吁,希望全行业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等乱象。

当一个行业发展过快,竞争过于“内卷”时,就容易出现一些非正常的竞争手段,比如通过歪曲事实、制造谣言来攻击对手。

这种行为短期看可能对某个品牌造成了困扰,但长远来看,它破坏的是整个行业的舆论环境,消耗的是消费者对所有国产品牌的信任。

一个健康的产业环境,应该是大家把精力都集中在技术创新和产品打磨上,通过实实在在的好产品来赢得市场,而不是靠互相抹黑。

从这个角度看,雷军的呼吁,既是为自己辩护,也是为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发声,体现了一个新入局者的思考和担当。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普通消费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各种言论,多一份冷静和思考,多看一些事实和数据,或许能更接近真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