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过半,中国汽车市场在机遇与挑战的交织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头部企业,吉利控股集团披露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观察样本。报告显示,集团上半年总销量达到1931698辆,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销量突破百万大关,为1001496辆,同比增长73%,渗透率历史性地达到52%。
这些数字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增长曲线,而是企业在应对市场结构性变革、产业链压力以及全球化新阶段时,其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客观评价吉利,就必须超越对销量的瞬时解读,深入其庞大的组织架构、多维的品牌布局以及在技术与市场双重驱动下的发展逻辑,观察其如何在产业的深刻变局中,构建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吉利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层次分明的品牌矩阵。这种布局并非简单的多生孩子好打架,而是在深刻洞察市场消费分层与需求多样化之后,进行的前瞻性战略落子。吉利汽车集团作为基本盘,上半年销量高达1409180辆,同比增长47%,这构成了整个控股集团稳健增长的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其全年销量目标已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这一举动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传递出强烈的信心。信心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转型。包含吉利、领克、极氪在内的新能源总销量达到725151辆,同比激增126%。
其中,吉利银河系列上半年销量达到548408辆,同比增长232%,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吉利品牌在主流消费市场,已经成功找到了新能源转型的有效路径,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义和技术应用,将庞大的燃油车用户基盘,高效地转化为新能源市场的增量。
在高端纯电领域,极氪品牌扮演着技术先锋与品牌向上的双重角色。上半年90740辆的销量,对于一个相对年轻的高端品牌而言,意味着其在30万元以上的市场站稳了脚跟。
极氪的意义远不止于销量本身,它承载了吉利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特别是浩瀚架构(SEA)的成功应用,为集团内部其他品牌的电动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极氪的探索,验证了吉利有能力从零到一孵化一个全新的、被市场认可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这在组织能力和技术储备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领克品牌则在持续巩固其独特的市场定位。上半年154137辆的销量和22%的同比增长,显示出其在年轻化、个性化、性能化市场的品牌粘性。领克从诞生之初就着眼于全球市场,其设计语言、技术标准和品牌文化都具备国际化的基因。它成功地在吉利品牌和豪华品牌之间,开辟出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吸引了那些追求驾驶乐趣和潮流设计的年轻消费群体。领克的稳健发展,证明了吉利在品牌塑造和用户沟通层面的成熟度,能够精准地与特定圈层的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
将视野扩展至全球,沃尔沃和极星的表现在另一个维度上展示了吉利的全球化运营能力。沃尔沃汽车上半年销量353780辆,其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4%,全球销量中新能源车型达到155019辆。这表明在吉利的体系内,这个传统的豪华品牌正在坚定而有效地向电动化转型,其在安全、健康、环保领域的品牌资产,在新能源时代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延续。
极星汽车作为一个专注于性能的纯电品牌,上半年销量30319辆,同比增长51%,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强化其小众但精准的品牌形象。吉利对沃尔沃和极星的管理,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在保持品牌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协同和资源共享,实现了“1+1>2”的效果。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上半年64443辆的销量,同比增长55%,使其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这块业务看似远离公众视野,却体现了吉利对“大交通”领域的全盘考量。商用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是实现社会整体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吉利在此领域的提前布局和持续深耕,不仅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也为其在能源管理、智慧物流等未来赛道上,预埋了重要的伏笔。
然而,任何企业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审视吉利的成绩时,也必须正视其所处的严峻外部环境。其中,国内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全面退出,是所有参与者都必须面对的“压力测试”。吉利新能源渗透率在2025年二季度达到55%,这一数据是在没有国家普惠性补贴的情况下取得的。
这背后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产品驱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地是出于对产品本身的技术、体验、成本的综合认可,而非单一的补贴诱因。吉利旗下不同品牌的新能源产品能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维持高增长,说明其产品力已经具备了与同价位燃油车,以及其他新能源品牌正面竞争的实力。这是一种比依赖补贴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另一个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来自于供应链的压力和账期问题。市场上关于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60天甚至更长账期的讨论,反映了整个汽车行业在高速转型期所承受的巨大资金压力。汽车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款新车的研发、生产线改造、市场推广都需要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
在技术迭代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主机厂需要管理庞大的现金流以维持运营和再投资。对于吉利这样体量的企业而言,其庞大的销量和营收规模,使其在与供应链伙伴的博弈中,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但这同时也对其自身的财务健康和运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平衡自身发展与供应链生态的健康,是所有头部企业都需要长期思考的课题。吉利上半年稳健的销量增长和利润表现,是其能够维持这条庞大产业链运转的根本保障。
在全球化层面,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贸易壁垒的增加,为中国汽车出海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吉利汽车上半年184114辆的出口成绩,固然可喜,但这背后是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从技术输出到标准输出的艰难转型。吉利的全球化策略,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走出去”,而是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以及运营领克、沃尔沃、极星等全球性品牌,实现“走进去”的深度本土化。这种模式虽然更重、更慢,但能够更好地规避单一市场的风险,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全球业务体系。
综合来看,吉利控股集团在2025年上半年所展现出的状态,是一家成熟的全球化企业在应对复杂局面时的系统性能力的体现。它不再依赖于某一款“爆品”或单一市场的红利,而是通过一个立体的、具备内在协同效应的品牌、技术和全球化体系,来抵御风险、创造增长。
其核心竞争力,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
一是战略性的冗余和互补。从大众化的吉利、银河,到个性化的领克,再到高端化的极氪、沃尔沃、极星,以及商用车领域的远程,这套组合拳覆盖了最广泛的市场区间,不同的品牌在不同的周期和市场环境下,可以起到相互支撑的作用。
二是技术上的长期主义投入。以浩瀚架构为代表的平台化战略,大大缩短了新车型的研发周期,降低了成本,同时保证了技术水平的先进性。这种对底层技术的持续投入,构成了其产品竞争力的“护城河”。
三是全球化的运营智慧。对沃尔沃的成功整合,以及领克、极星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积累了宝贵的跨文化管理和全球市场运作经验,这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是一种无形的、但至关重要的资产。
当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成本控制能力、用户服务深度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吉利需要继续在智能化下半场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需要在全球不同市场因地制宜地调整策略,更需要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敏锐度。
总而言之,2025上半年的这份成绩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吉利的客观视角。它不再仅仅是一家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而是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其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对市场变化的精准把握、对技术研发的坚定投入,以及在管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球化体系时所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基于体系能力的确定性成长,或许是其最值得被市场认真评估的价值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