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降价11%缩水10%的新款Model Y上市后,分析师表示诚意不足消费者质疑配置缩水是否还能吸引购买
——
前段时间我还在盯着官网,突然发现特斯拉又来了个新款。你知道的,这其实是它们一直在飘摇着的入门款,价格在官网居然标出了39990美元,折合大约28.47万人民币。听着挺香,但心里竟然泛起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降价,怎么变得缩水得这么明显?
这新款一出来,网友们就炸锅了。你看,续航从357英里(大概573公里)直掉到321英里(约517公里),大概砍掉了36英里(不到60公里),就像你每天跑完长途邮差车,突然变成了短途快递配送员。加速也变慢了,从原来能破6秒到6.8秒——差距虽然不大,但明显给人的感觉,包括我在内,都是变得肉感多了。这还不算,那些曾经让人心动的配置也悄悄失踪了。比如以前那条贯穿式灯带,是帅气还是标配啊?反正不要了;原来全景天窗也变成了普通铁皮顶,像个走过场的装饰;方向盘调节变成了手动,后排的屏幕调皮地说拜拜;座椅通风、加热也都不见了,像在告诉你:这车,是真简配了。
总有人调侃:这是缩水,不,是连魂都拿走一半的版本。 唉,貌似说得也不夸张。
为什么会这样?我大概能给个猜测——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为了应对这次的政策变化。你知道的,美国联邦的7500美元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在今年九月底正式到期。这意味着,之前买车还能省点钱(这个补贴也不算非常高,但总比没有强)的人们,开始犹豫了。想买就买?不敢,得考虑这个失去的补贴值不值得。
于是,特斯拉就急忙推出了这个低价入门版Model Y,试图用差不多3.99万美元的价格,折合人民币28多万,去勾引那些预算敏感的用户。听起来很给力,是不是?问题是,分析师们很快就算了个账:旧版到手价大概4.2万美元(享受补贴后),新款实打实的卖3.99万美元,便宜了2000多美元,和之前的7500美元补贴差距比起来,变便宜还差点意思。
你觉得,诚意到了吗?我看很多评论都在说,这明显诚意不足,价格还缺杀伤力。好奇怪的一件事是,买了这新车的人,真的觉得值吗?
这还只是个价格问题。市场的反应也没瞎说,股价立马像被泼凉水似的,跌了4.45%。投资者们开始担心,这款缩水版会不会成为特斯拉的雷区。你知道的,在福特Mach-E、雪佛兰Equinox等强劲对手的围攻下,仅凭品牌的光环是不是就能扛住?其实我在想——是不是过几年,特斯拉都要靠软件活着了。
说到软件,这让我想到:特斯拉手里那张王牌——FSD(全自动驾驶)软件,版本已经到了v14.1。只要能突破一些技术瓶颈,逐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可能还能借软件赚点硬件之外的利润。比如搞个订阅模式,连续赚取年度费用。你觉得这套路靠谱吗?我自己觉得,还想不到被软件养肥的可能性——但软件可以弥补硬件缩水的部分。
关键是——消费者现在怎么看?有人会说:我不是要一辆‘贵而全’的车,我要的是便宜得刚刚好。又有人反问:这缩水的其实还值不值?尤其在中国市场,据说如果要引入这款车,可能售价就会被压到20-26万。——这个价格区间,也就是和零跑C10、小鹏G6这些国产跨界车面对了。
你不觉得奇怪吗?面对国产车的配置轰炸,一辆简配的特斯拉还会有吸引力吗?我当年翻了翻笔记,发现这款车硬件成本大约在1.8-2万美元。你说,成本压得很低,减配还能省点费用,但这会不会让消费者觉得被欺骗?我猜,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用得顺手、长久耐用。我其实没细想过,存在感极强的续航和加速会不会越说越无所谓,反而配置能带来更直观的感受。
说到这儿,我真的觉得平价这个点挺难把握的。你要降价,也得考虑面子和体验——不能太缩水。市场现在太讲究体验感,特别是年轻人。你遇到过有人因为一辆车少了个什么配置而不买的情况吗?我之前一个朋友,就是因为天窗没了,直接放弃了那辆新车。
还有一个细节,等会我会补充——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那辆车,本来期待着那条贯穿式灯带带来的科技感,却发现没了。是不是很吊诡?当你原本期待美观便利的配置变成要买就得更贵,心情就变得复杂。
我知道,这里还剩点悬念。这个新款的策略,是让人觉得便宜但缩水,还是便宜得不值?其实我自己也好奇,尤其是国内市场,消费者的选择就像一场折扣大戏。你猜,未来几年,这类减配版的特斯拉还能站得住脚吗?或者说,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还藏在硬件背后的软件黑科技?
讲到这,忽然觉得,有趣的点来了——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车,其实已经变成了软件+智算的商品?硬件这块刮刮卡可能只是卖点,真正的核心在未来的车载系统和算法。是不是有点像手机的芯片和APP,硬件是一部分,体验感和服务才是真正留人心的第二层面。
——
你怎么看?你会不会偏爱买硬件全配版的豪华车,还是更愿意赌一把软件变革带来的长远价值?这场缩水风暴中,哪个细节能真正打动你,给我也留个悬念猜猜看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