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车企的财报像火箭一样蹿升时,我们该兴奋,还是该警惕?
这不是在问特斯拉,也不是说比亚迪,而是把聚光灯打向那个长期站在“第一梯队”边缘、却总差一口气的吉利。2024年第二季度,吉利交出了一份让整个行业侧目的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32%,净利润翻倍,新能源销量同比暴涨86%,出口量首次突破单季15万辆——这些数字不是某个新势力的PPT幻想,而是来自一家已经深耕市场二十多年的传统车企。更让人意外的是,掌舵人桂生悦在业绩会上直接放话:“我们有信心,反超行业第一。”
这话听起来像不像一个追赶者终于按捺不住的宣言?但问题来了:当“第一”早已被重新定义,反超的终点,到底是谁定的?
我们习惯把“行业第一”默认为比亚迪——毕竟,它已经连续多年霸榜国内销量榜首,技术上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轮番上阵,品牌上王朝、海洋、腾势、仰望层层铺开。可吉利的野心,似乎并不只是“销量第一”。它的目标,更像是在下一个汽车时代的坐标系里,抢一个定义权。
你看它的动作:极氪独立上市、领克出海提速、银河系列全面电混化、自研800V高压平台和城市NOA落地……这些不是零敲碎打的战术调整,而是一场系统性的重构。桂生悦说:“我们不再比谁卖得多,而是比谁活得久、跑得远。”
这背后,是吉利对“第一”这个概念的重新解构: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市场的你死我活,而是全球布局、技术储备、品牌矩阵和生态协同的综合较量。
有意思的是,就在所有人都盯着电动化的时候,吉利却在“混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决。2024年上半年,吉利的雷神电混系列车型销量占新能源总销量的67%,成为真正的基本盘。这和行业主流“纯电优先”的路径看似背道而驰,但数据却很诚实:在充电基建尚未完全覆盖的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混动仍是大多数家庭的“最优解”。
一位河南的经销商朋友告诉我:“老百姓不关心你是PHEV还是EV,他们只关心一箱油能跑多远,冬天能不能暖和,充电方不方便。”吉利的策略,恰恰是把技术选择权交还给用户,而不是强行教育市场。
这算不算一种“反内卷”的智慧?当别人在纯电赛道上烧钱抢速时,吉利却在混动的“慢车道”上,悄悄完成了用户基本盘的积累。
但高增长的背后,也藏着隐忧。吉利的海外营收占比已升至28%,在中东、拉美、东欧市场势头迅猛,可欧洲——这个全球最严苛的汽车市场,依然是它的短板。相比比亚迪在欧洲的直营布局和本地化生产,吉利仍依赖宝腾、伦敦电动车公司等“曲线出海”,品牌认知度和溢价能力仍有差距。
更关键的是,智能化。尽管吉利宣称其城市NOA已覆盖30城,但用户反馈中,“智驾像老司机,但总想抢方向盘”成了调侃。对比小鹏、华为系的激进迭代,吉利的智能化更像“稳中求进”,可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稳健会不会变成迟缓?
所以,当桂生悦说“反超第一”时,我们不妨反问一句:如果“第一”不再是销量榜上的数字,而是一场关于技术主权、用户信任和全球影响力的长跑,吉利真的准备好了吗?
它的优势在于体系力——从发动机到芯片,从制造到出海,几乎全产业链自研自控;但它的挑战也在于体系——太重,太复杂,转身不易。
或许,真正的超越,不在于某一季度的财报数据,而在于能否在下一个十年,让世界记住:中国车,不只是便宜,也不只是快,而是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吉利正在尝试写下这个答案。至于它能不能成为那个重新定义“第一”的人?时间不会回答,但市场会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