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买小米SU7拆解研究,国产电车崛起,韩系巨头慌了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但特别有意思的事,让很多人都觉得,这时代变得真快,有点让人跟不上趟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的现代汽车,一个在全球卖了几十年车、家喻户晓的汽车大品牌,被人发现他们买了一辆咱们中国刚刚上市没多久的小米SU7,然后还特地从中国运回了韩国总部。

干什么用呢?

现代汽车买小米SU7拆解研究,国产电车崛起,韩系巨头慌了-有驾

答案几乎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拿回去拆开来研究研究。

这个消息一传开,立刻就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为什么大家反应这么大?

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剧本都是反过来演的。

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个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那时候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还在追赶阶段,我们的角色是“学生”。

当时,我们自己的汽车品牌为了造出好车,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买来国外的先进车型,拆!

比如比亚迪的董事长王传福就公开说过,在他们造车的初期,为了弄明白豪华车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把自己开的一辆奔驰S级轿车交给了公司的工程师们,让他们拆个稀巴烂,从里到外地学习人家的技术和工艺。

还有长城汽车,为了打造出能和丰田埃尔法竞争的高端MPV,董事长魏建军也是下了血本,一口气买了五台埃尔法,让团队反反复复地拆解、分析、对比,目的就是要把人家的优点学到手。

在那个年代,这种“拆车学习”是咱们自主品牌向上走的必经之路,是虚心求教,不丢人,是为了有一天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现在呢?

情况完全颠倒了过来。

一个是在全球汽车市场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位列世界销量前几名的“老牌优等生”——现代集团,另一个是刚刚从手机、家电领域跨界过来,造车经验几乎为零的“新生”——小米汽车。

结果,这位“老牌优等生”竟然要回头来研究“新生”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这种角色的互换,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这就好比一个村里,过去一直是村里的小伙子跑去大城市学习先进技术,现在突然有一天,大城市里的顶尖专家,反过来跑到村里,要研究这个小伙子自己捣鼓出来的新玩意儿,你说这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吗?

大家肯定都好奇,现代汽车究竟看上了小米SU7的什么呢?

现代汽车买小米SU7拆解研究,国产电车崛起,韩系巨头慌了-有驾

虽然现代官方没有明说,但很多业内人士分析,他们最感兴趣的,很可能就是小米SU7那套智能座舱系统。

我们得知道,小米是做电子产品和智能生态起家的,这是它的老本行。

怎么把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甚至家里的台灯、空调、扫地机器人,都和汽车无缝地连接起来,让车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会移动的、懂你的智能生活空间,这是小米最擅长的事情。

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传统汽车厂家正在努力追赶,但又感到非常头疼的地方。

他们造了一辈子发动机、变速箱,在机械层面是专家,但在软件和用户体验上,往往跟不上互联网公司的节奏。

所以,现代把SU7买回去,很可能就是想仔细看看,小米是怎么把这套“人车家全生态”的复杂逻辑做得如此流畅自然,看看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其实,外国车企跑来研究咱们中国的汽车,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可以说,这股“反向学习”的风潮早就悄悄刮起来了。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五菱宏光MINIEV。

这辆小巧可爱的电动车,在国内被称为“人民的代步神车”,因为它价格实在是太亲民了。

这股风也刮到了国外,特别是日本。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群教授就特别想不通,一辆能遮风挡雨的电动汽车,怎么能卖得这么便宜?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们也买了一辆,然后像我们当年拆解奔驰一样,把它拆得零零碎碎,仔细核算每一个零件的成本。

最后得出的结论让这些日本专家大吃一惊:这辆车的全部零件成本加起来,大约是48万日元,折合人民币还不到三万块钱,算下来,厂家每卖一辆车,利润可能只有几十块钱。

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以日本现有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成本,根本不可能造出一台定价如此之低的电动车。

这件事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制造业无与伦比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这是一种体系化的优势。

如果说研究五菱是为了搞懂“性价比”的秘密,那么研究比亚迪,就是真正对咱们的核心技术感兴趣了。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比亚迪早就成了外国同行眼中的“重点研究对象”。

现代汽车买小米SU7拆解研究,国产电车崛起,韩系巨头慌了-有驾

汽车界的“老大哥”丰田,就曾被报道购买了比亚迪的汉、唐、海豚等多款车型,运回日本进行深入的拆解分析。

更夸张的是,日本一家非常权威的科技商业出版社叫“日经BP社”,他们把拆解比亚迪海豹的全过程,包括电池、电机、车身结构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整理成了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专门卖给日本的汽车工程师们看。

这本书的定价可不便宜,一套要卖到88万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4.5万元。

一本书的价钱,都够买一辆不错的电动自行车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世界顶尖的工程师眼里,比亚迪的技术,比如刀片电池、CTB车身一体化技术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代表了行业的前沿方向,是他们必须花钱、花精力去学习的“教科书”。

从我们拆别人的车,到别人拆我们的车,再到把我们的车拆解后写成书来卖,这一连串的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崛起的轨迹。

就连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这个被认为是引领了电动车革命的人,也曾在公开场合坦言,中国的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未来将在海外市场取得巨大的成功。

这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市场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支撑。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双双突破了千万辆大关,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此消彼长的变化尤其明显。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就在几年前的2020年,以大众、丰田、通用为代表的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还超过60%,是绝对的主导力量。

然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急剧下滑到了31.5%,几乎被腰斩。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决定未来的赛道上,差距更是触目惊心。

今年6月份的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卖出的新车里,新能源车的比例只有5.3%,而我们自主品牌的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5.4%。

这意味着,自主品牌已经把发展的重心和优势,牢牢地建立在了新能源之上。

所以,当现代汽车将一辆崭新的小米SU7装上运输车,运往韩国总部的时候,他们运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

这更像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过去那种我们仰望别人、学习别人的单向模式已经被打破,一个全新的、双向交流甚至是我们开始领跑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