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如何押注零跑汽车,慢节奏创业背后的隐秘逻辑,全程揭示“乌龟车企”逆袭真相

朱江明的零跑:慢吞吞也能翻身的“乌龟车企”故事

朱江明这个人,真要说起来,不像那种一拍脑门就梭哈的人。听说他去拉斯维加斯都把筹码掐死在200美元以内——输了就回房间睡觉,赢了买个汉堡也乐呵。可偏偏,他人生最大的一场“赌”,就是创立零跑汽车。

2014年那会儿,他已经快五十岁了,大华股份做得风生水起,是全球安防领域数一数二的大佬。按理说,这年纪和成绩,该喝茶钓鱼去了。他倒好,看着汽车电动化热潮,说安防和造车技术上有点通路,“踩不了大坑”。结果第一个坑就来了。

S01这款双门四座小轿跑,2019年初上市的时候还挺唬人,北京水立方开发布会花出去几百万,全公司唯一一次大手笔市场费用。结果一年下来只卖了一千台。我有个表哥,当时被朋友忽悠去试驾过,说空间跟家里老式桑塔纳后排差不多,“后座坐个人都觉得尴尬”。定价又卡在10万以上,一下子把刚毕业的小年轻劝退了。

朱江明如何押注零跑汽车,慢节奏创业背后的隐秘逻辑,全程揭示“乌龟车企”逆袭真相-有驾

后来想想,那时候零跑团队基本没人懂怎么卖车,也没啥行业背景。“我们就是闭门造车,以为堆技术、堆配置就能成。”曹力是朱江明当年的老部下,现在负责品牌线。他回忆头几年公司全靠搞三电系统自研,把钱砸进研发里,根本没管什么用户体验、渠道铺设这些事儿。

我去年修空调时碰到个汽修师傅,人家顺嘴提起S01,说其实底盘调校还行,就是噪音控制一般,高速上120码以后耳朵嗡嗡响——后来才知道隔音棉为了省成本用得很克制。这些细节,其实只有开过的人才清楚。

2019年那个坎真不好熬,公司账上一度见底,每个月工资都是创始人自己往里打钱撑着。据说傅利泉(另一个联合创始人)甚至拿出家里的积蓄救急。有段时间连螺丝供应商都来追账,小区群里传得沸沸扬扬:“听说零跑发不出工资,要黄?”但最后还是扛过去了,因为C11项目all in下去了。

朱江明如何押注零跑汽车,慢节奏创业背后的隐秘逻辑,全程揭示“乌龟车企”逆袭真相-有驾

C11这台B级SUV,从2017年立项,到2021年上市,中间反复纠结要不要先推A级T03稳妥点。但朱江明硬是一锤定音:拼越级配置,用15-20万的价格卷30-40万级别的东西出来。不信你看早期版本雨伞储藏室干湿分离设计,这玩意当时市面上真没几个厂家想到,我第一次看到还是邻居晒朋友圈:“终于不用担心雨天湿漉漉塞伞进储物格。”

据曹力讲,为了做对用户需求,他们预售前组织过无数轮用户评审,有次还请来一位出租司机,让他挑刺内饰材料和中控布局。这种接地气的小改动反而让不少家庭用户记住了他们。有意思的是,新款C11降价到14.98万起步,还升级续航、加装AR-HUD抬头显示,但冷启动偶尔延迟半秒,有师傅吐槽是新软件适配问题。不过普通用户日常感知不到,就这样吧,总比早期版本刹车异响强多啦!

其实很多降本增效的小动作外行看不出来,比如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据群友测算光这一项每辆省下来1500块钱左右。本地维修站有人抱怨新架构初期件号难查,但半年后数据库补齐又顺畅许多。自研占比提升到65%,销售经常吹嘘这是核心竞争力,可内部员工私聊却透露:“部分小众部件其实外采更划算,只不过自研名声好听。”

朱江明如何押注零跑汽车,慢节奏创业背后的隐秘逻辑,全程揭示“乌龟车企”逆袭真相-有驾

芯片方面也是典型例子,高通8650量产速度确实快,但据坊间八卦,其实最早版稳定性一般,经常掉线重启,所以首批交付优先给内部员工测评。等正式推向市场已然成熟不少——这些内幕只有微信群聊才能挖出来一点边角料。人家现在也不会再碰芯片自研这种烧钱活儿,只盯着三电相关轻资产路线走,对外宣称“专注整合协同”。

2022年底港股上市,本以为可以松口气,谁知道募资缩水三分之一,还被高管集体降薪。我记得有媒体问他怎么看Stellantis入股,他直言“不贵”,因为估值低,对方捡漏罢了。但正因如此才换来85亿港元现金流,公司账面一下宽裕起来,否则23年底可能又要缩减研发投入。据我了解,那阵子还有供应商收到延期付款通知单,都开始担心风险敞口太大,现在看来虚惊一场吧……

今年跟Stellantis合资成立国际公司之后,在欧洲、中东那些地方一下铺开600多个网点。不过实际操作不是那么简单,我朋友远嫁德国,她吐槽当地展厅混搭模式太杂乱,同店还有法系燃油老爷车展示柜。“国外客户喜欢深色织物内饰,我们国内嫌土气,”她笑道,“结果海外版订单量居然不错。”马来西亚CKD组装厂投资500万欧元,也有人质疑够不够用,不过官方回复是“小步快走”。

朱江明如何押注零跑汽车,慢节奏创业背后的隐秘逻辑,全程揭示“乌龟车企”逆袭真相-有驾

出口业务数据亮眼,今年1-7月累计近2.5万辆出口,中国新势力品牌第一。但二手行情目前尚未显现溢价优势,有圈内师傅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品牌认知度待提升,加之海外售后体系尚未完全打磨完善。一些南美地区买家的反馈意见集中在语音助手识别率与本地化导航适配,这块短板短时间难补齐,只能靠OTA慢慢迭代更新呗……

ABCD四条产品线,目前主攻15-20万元区间的是C系列,共4款车型;B系列稍便宜些;A与D则分别瞄准极端价格带,据说明年底前陆续亮相。有意思的是渠道策略采用1+n模式,每个城市辐射若干卫星店。我亲戚去年提了一辆T03,就是通过郊区城展店订的,当天签约第二天送货,比传统4S效率高不少,不过售后保养需要预约排队,有时候工位紧张只能隔周安排维修,小毛病自己琢磨解决算啦……

开发流程借鉴IPD机制,还有福特、华为那套管理思路,我倒觉得更像咱们小时候学工艺流程图,一环扣一环,不怕麻烦,就怕粗枝大叶落细节。今年朋友圈刷屏最多的话题竟然是换代车型玻璃升降按钮变位置,好多人抱怨找不到原来的习惯位置,又是一波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争论大战,各执己见……生活嘛,总归没有绝对完美方案,多折腾几次自然习惯新的逻辑咯!

朱江明如何押注零跑汽车,慢节奏创业背后的隐秘逻辑,全程揭示“乌龟车企”逆袭真相-有驾

至于盈利能力,今年半年报首次转正,自研+轻资产确实功不可没。但是行业圈子总爱比较,比亚迪依旧绕不开,每逢新品发布必被拉出来PK参数。我个人感觉啊,与其盲目卷配置,不如琢磨怎么让养护成本再低一点,比如空滤机油这种易损件国产替代率提高一些,会更受普通家庭欢迎。而且最近爆出的冷却液泵批次瑕疵事件,也是提醒大家质量体系不能掉链子,小问题拖久容易演变成召回风波,到时候脸面挂不住呀!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楼下邻居刚买的新款C11,上周末请我们一家吃饭庆祝提新车。他媳妇笑称选它就是冲着空间够大、小孩爬第三排毫无压力,而且高速巡航智驾功能虽然偶尔犯迷糊(特别是在隧道口),但总体比之前开的燃油SUV省心多啦!饭桌上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未来新能源趋势,还有谁家的充电桩安装费贵等等鸡毛蒜皮的话题……谁又能想到,当初那个班里最不起眼、“没有故事”的同学,如今竟悄悄成为销量冠军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