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你瞅刚才那篇稿子没?
关于华为汽车联盟那事儿,写得跟流水账似的,时间线都乱套了。
我干了十年新闻,专治这种“不讲究”的叙事。
说实话,搞科技报道,就得像王朔笔下的人物,得接地气,得有股子“痞劲儿”,不然光讲参数,谁听啊?
我跟你说个我自己的糗事。
有年头了,我追一个芯片厂的内幕,写得那叫一个“严谨”,什么技术迭代、市场占有率,引经据典的。
结果发出来,读者反馈特逗:“记者同志,你说的都对,可我还是不知道这破芯片对我家电饭煲有啥影响。”
我那一愣,才明白,我把学术报告当新闻写了!
所以,写这种大事件,就得学会“蒙太奇”。
把时间线打碎了,再按情感的勾子重新组装。
你猜怎么着?
咱就从那出“官司”说起。
2025年10月,华为跟奇瑞,因为产品责任的事儿,把官司打到法庭上了。
这事儿,多扎眼啊。
合作到这份儿上,竟然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这说明啥?
说明里头早就有裂痕了,只是没爆出来罢了。
这让我想起早些时候,智界S7那交付难产的事儿。
车主们急得团团转,天天在网上骂。
你说,车都造出来了,钱都收了,怎么就出不去?
我当时听说,这跟奇瑞的产能分配有关系。
奇瑞心里头还是惦记自家的“亲儿子”星途,给智界留的口子就那么点儿。
这不就是咱们老百姓说的,家里盖房,自家的孩子先住,外来的亲戚后头再说?
对了,尹同跃那句“听华为的就顺利,不听就会遇到挫折”,这话太明白了。
合作嘛,就得有个“老大哥”拿主意。
可这个“老大哥”权力太大,车企心里头就犯嘀咕了。
再说说华为的“三板斧”。
它不造车,这是它最大的“护身符”。
它把车企吓唬住了,大家不敢跟它对着干,都抢着跟它合作。
这就像一个大饭店的老板,他自己不下厨,但所有的菜谱、最好的食材都得经过他手。
你看那HI模式,阿维塔、极狐,他们自己造车身,华为给“脑子”。
这叫各取所需,技术换市场。
可时间一长,车企会不会变懒?
光依赖别人的脑子,自己的脑子还能转得多快?
我跟你说,我之前报道过一家做软件的,跟一家硬件厂合作,时间长了,硬件厂的软件团队就散了,最后啥都得等软件厂的脸色。
这种事儿在汽车圈,绝对会重演。
还有那“纯血鸿蒙”的新玩法。
听说要从设计最前端就介入,跟车企一起从零开始设计车。
这可比以前后期“往里塞”技术厉害多了。
这就像你盖房子,不是买个现成的毛坯房再装修,而是从地基开始,就跟设计师商量好每一个插座、每一个管道该在哪儿。
这深度绑定,华为的印记能不深吗?
我记得有一次跟华为智能汽车部门一哥们聊天,他特实在,说:“我们不是想当老板,我们是想让用户体验到最好的。”
这话听着顺耳,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分配,谁又肯让步呢?
所以现在,华为得想辙平衡问界、智界这些“自家孩子”。
怎么平衡?
拉开档次呗。
问界走亲民路线,智界瞄准科技精英,阿维塔走高端。
这就像咱们去菜市场,卖大白菜的跟卖燕窝的,一个摊位,但卖的不是一个东西。
可话说回来,合作的牌子越多,消费者就越迷糊。
这车到底是A牌子的,还是华为牌子的?
尤其在智选车模式下,车企的品牌光芒都被华为给盖过去了。
这是最闹心的地方。
我跟你说,我当年报道一个电商平台和传统零售商的合作,零售商的店面被电商平台装修得花里胡哨,最后顾客进店就问:“你们这儿是XX电商的体验店吧?”
零售商当时脸都绿了。
汽车圈的这些老总们,估计心里头也是这个滋味。
但华为这策略,确实高效。
它用不造车的承诺,换来了整个行业的信任票。
它想做的是生态的“组织者”,而不是某一款车的“制造者”。
你说未来会怎样?
肯定会更深地绑在一起。
但这种“绑”,到底是助力还是“捆绑”?
车企们得留个心眼。
就像《红楼梦》里说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合作到最后,谁是那只空巢的鸟,谁是那棵大树,关键看自己手里有没有那根“硬骨头”。
这事儿,热闹着呢。
咱们就等着看,华为这盘大棋,最后能把谁带上天,又把谁踢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