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

3000万辆,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我们把每辆车首尾相接,一辆挨着一辆,估计能从长春排到南极。

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绝对算得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但问题来了,大家都在热闹地庆祝,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真的可以高枕无忧?

中国汽车产业就此站上了世界巅峰?

先别急着满世界撒花。

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有驾

乘用车突破3000万辆,这个数字漂亮不漂亮?

漂亮,当然漂亮,可是,光有数字到底说明了什么?

生产出来的车多,卖出去的车多,消费者开上了车,道路拥堵了,停车位紧张了,油价涨了,尾气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可更深一层的东西,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在什么赛道上奔跑?

我们想跑到哪去?

一汽-大众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中德合作的典范,大街小巷谁还没坐过一回大众?

三十多年,合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到今天,确实不容易。

可是,为什么一汽-大众能成为第一个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

难道只是因为大众车耐造省油吗?

其实远远不是。

背后更大的推手,是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大逻辑。

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有驾

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开放带来了什么?

我们能不能闭门造车?

这些问题其实不用我多说,历史早就给了答案。

没有八十年代的合资大潮,哪来今天中国遍地汽车?

没有像一汽-大众这样的合资厂一批批引进外方管理、技术和标准,我们能不能掌握整车制造的工艺?

未必。

更不用说配套的零部件、供应链、人才培养,连汽车怎么卖、怎么修,人家都带着我们从头学了一遍。

中德合作,表面看是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品牌嫁接,实则是国家战略的深度结合。

中国要强大,大到连自己想造的车都搞不出来,那只能被人拿捏。

可合资了以后,不一样了——你有市场我有技术,先学会了,再想着超车。

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有驾

一汽-大众3000万辆,背后是中国市场体量的巨大支撑,是消费者口袋里越来越鼓的钱包,更是国家政策一路绿灯的呵护。

要不是国家撑腰,谁敢让外资进得这么深?

谁敢让德国人和中国人一起当“掌门人”?

可问题也在这儿。

我们靠合资企业,的确成长很快,但是不是就成了“大而不强”?

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底层操作系统,我们有多少是自己主导的?

合资企业当中,中方到底是学了真本事,还是只会拼装?

这个问题,不是我杞人忧天,而是现实中一直比较尴尬的地方。

一汽-大众能造出3000万辆车,但如果没有大众的发动机、没有外方的工艺、没有全球的供应链,3000万辆还“跑”得起来吗?

有人说,不要老盯着合资的“短板”,要看到合资给中国带来的进步。

这话没错。

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有驾

我们从零开始,三十年干出三千万辆,放在全球也是奇迹。

可现在的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这些新东西,中国人真的能掌握主动权吗?

过去的合资优势,还能不能带着我们继续飞?

一汽-大众这次发布的新战略,说了要“油电混共进全智”——意思简单明了,油车不丢,电车也抓,智能网联一块来。

未来五年要推20多款新能源车型,还要搞智能驾驶、软件创新,意思是不能再只做“装配工人”,要变成“创新领导者”。

这能不能成?

中国企业本土化能力到底有多强?

这些年,大家都看到,国产品牌像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动不动就说“弯道超车”。

新能源车市场,中国品牌甚至能和特斯拉掰手腕,这在十年前谁敢想?

可是,合资品牌反倒有点“水土不服”,油车体系太重,电车起步太慢,软件生态有点跟不上。

一汽-大众选择“全智”,表面看是追赶潮流,实际上是不得不变。

中国市场变了,消费者变了,合资企业的老本吃不动了。

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有驾

中国消费者要的不只是“车好开”,而是“车好玩”“车值钱”“车智能”“车环保”。

你不智能,别人智能;你不便宜,别人便宜。

你不懂中国用户,市场就会用脚投票。

一汽-大众如果不变,迟早被淘汰。

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技术创新、品牌焕新、人才培养、供应链升级,每一样都是大工程。

以往合资企业,外方说啥就是啥,外方技术主导,现在国内新能源车企自己掌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甚至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上已经走到前面。

一汽-大众想“油电混共进全智”,靠谁?

靠德国人?

靠中国人?

还是靠双方能不能真的“合”起来?

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有驾

再想想,中国汽车市场还会不会像前20年那样高速增长?

人口红利快见顶了,限购城市越来越多,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大家对车的需求已经从“有车开”变成了“有好车开”“有个性车开”。

一汽-大众再想靠一款神车打天下,估计没戏了。

他们自己也意识到,必须转型升级。

说白了,就是不能再做“市场跟班”,得自己引领一把。

未来这个赛道,拼的是什么?

拼的是创新、技术、供应链韧性、企业文化、品牌号召力。

一汽-大众能不能真正把“创新”内嵌到企业基因里?

能不能真正让中方团队主导研发,把德国技术本土化,甚至反过来影响德国总部?

这才是关键。

再一个,就是对外开放到底怎么走?

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有驾

过去开放学了本事,未来还要不要继续开放?

不开放是不行的。

全球化时代,供应链、技术、市场都是一体的。

闭门造车,早晚落伍。

但开放也不能只是“市场换技术”,得变成“市场换市场”“技术换技术”。

合资企业和外方是伙伴,不是师傅带徒弟。

我们有能力拿到世界舞台上掰腕子,不只是把“德国车”卖给中国人,更要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带到全球。

一汽-大众说要“三品牌协同加速出海”,听起来很振奋人心,可怎么出海?

出得去,能不能站住脚?

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最难的是适应别人的游戏规则,还要应对海外的营销、服务、售后体系建设,一个都不能少,能不能少走弯路,不光看钱,更看能力。

企业文化也不是喊口号,“一起出众”“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这些词,落到地上就是企业得有担当,有创新,有韧性,能给员工、用户、合作伙伴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汽大众产销突破三千万,推动高水平开放,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有驾

中国有的是聪明人,关键是怎么让聪明人扎根企业,愿意创新,敢于实干。

这比口号重要多了。

最后,3000万辆的背后,是3000万家庭的选择和信任。

没有用户的支持,企业再牛也是空中楼阁。

现在的中国用户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挑剔,谁也没法糊弄。

产品不行,服务不好,转身就换。

3000万辆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能不能跑出下一个3000万辆,得看一汽-大众能不能真正搞懂中国市场,能不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引擎”,而不仅仅是“市场巨头”。

所以说,突破3000万辆值得骄傲,但没什么可以自满的。

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一汽-大众这样的合资企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十字路口。

继续开放还是闭门自守?

继续模仿还是大胆创新?

继续依赖还是自主掌控?

这些问题,每个中国汽车人都得面对。

庆祝归庆祝,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未来的汽车行业,是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大浪淘沙。

希望一汽-大众能把这3000万辆的辉煌,当成加速奔跑的新起点,而不是吃老本的“安全带”。

中国汽车产业,真正的高光时刻,还在更远的前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