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和小鹏G7相继上市,让“Model Y围剿战”继续升温。
这两款“7系SUV”一个主打情绪价值,一个主攻超高性价比,在各自发布会上都拿自己最有优势的项目对Model Y进行贴脸开大,台上的发言以及台下的欢呼声似乎都在暗示你:还买Model Y的简直是脑袋进水了。
但神奇的是,在这两款网红SUV密集传播做势的6月,特斯拉的销量没有受到丁点影响,国内交付量超6.1万,环比增长59%,同比上涨3.7%,其中Model Y贡献了超4万辆,继续稳坐20~30万纯电动车销量NO.1。
也许你会好奇,网上被击败无数次的Model Y,为何实际表现依然如此强悍?小米YU7和小鹏G7,究竟能否撼动它的地位?
参数拉爆也没用,用户感知才是关键
前段时间刚好试驾过小米YU7和小鹏G7,这两款车在视觉观感、乘坐舒适性、配置丰富程度上,都不同程度地领先于现款Model Y,而在电池容量、续航里程、高压平台等关键技术指标上,更是有着代际优势,哪怕是Model Y引以为傲的智驾能力,也很大程度上被小鹏G7那超2200TOPS的算力所压制。
不光是这两款“7”,此前已面世的诸如智界R7、极氪7X、智己LS6等车型,在许多技术指标上也都实现了对Model Y的超越,然而,他们的实际销量始终未能与产品力匹配。
背后原因固然复杂,但从普通消费者的视角切入,或许能发现关键症结所在:普通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普遍较低,车企花重金打造的某些新功能,未能有效触达用户,导致新车的产品力难以彻底释放。
以小鹏G7为例,“追光全景”AR-HUD是其一大亮点,官方称其“可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AR-HUD”,但实际体验却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强光照射下显示清晰度大幅衰减,视线从路面移开后眼睛需要重新对焦才能看清信息等。更尴尬的是,实际上许多用户本就对AR-HUD没太大需求,就算体验做得再好,也很难让他们感知到好处。
又如G7上那三块号称“L3级算力”的图灵芯片,超2200TOPS的算力确实能把键盘值拉满,但要让消费者买单,得先回答一些他们更关心、更接地气的问题:这么高的算力能带来哪些实质的好处?“L3级算力”能实现“L3级智驾”吗?别人700TOPS就能实现的功能,为何需要2200TOPS?为何只有顶配车型才配这块芯片?
小鹏G7存在的问题,反映出一个行业共性现象:技术发展速度远高于用户接受程度,由此催生了过高的认知成本,让消费者对某项技术、某项功能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对产品的整体评价。
表面上看这是技术优化的问题,但实则反映了车企发力点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错位。
Model Y真正厉害的,是它的“确定性”?
那究竟用户需要怎样的纯电SUV?这问题其实还轮不到用户来回答,而是由部分取得市场先机的车企来决定的。
作为国内纯电中型SUV市场的开创者,特斯拉Model Y在过去6年多的时间里,不仅确立了这一领域的游戏规则,更在持续引导着用户的购车观念。
相对充裕的空间、出色的驾控体验、较低的能耗,以及充裕的智驾算力储备……这大概就是Model Y传递给用户的关于“一台好的纯电SUV”的认知。虽然它身上存在许多肉眼可见的不足,但较早的入场时机让它轻松地成为这领域的霸主,而整个纯电SUV市场也因它的长期热销而逐渐固化——不仅消费者被成功教育,其他竞争者也不得不沿着它的路径来发展。
就像上面提到的智界R7、极氪7X、智己LS6等,几乎无不例外都是在Model Y产品定义的框架上作出各种有限的改进,本质上依然是一款“类Model Y”车型。
Model Y与部分竞品车型1-5月销量对比
一个细分市场一旦从用户和产品都定性了,就很容易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就如同2021年之前别克GL8统领中高端MPV市场那样。
更可怕的是,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Model Y已成为一款“确定性”很高的产品——用户已经摸清它的底细,对其好的和坏的一面都充分了解,真正做到知根知底。消费者知道有哪些“坑”要避,购买风险是可预知的,而一旦接受了它的缺点,基本可以做到“放心买”。
相较之下,许多对标Model Y的新车在账面参数上处处拉满,不是“业界最强”就是“同级第一”,但在参数表之下存在哪些隐患,会有哪些未知的“坑”,用户都是蒙在鼓里的。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相当一部分用户会倾向于选择“不完美但很确定”的Model Y。
爆款不易,赢得持久战更难
Model Y的成功经验是不可能被完全复制的,这是否意味着,在它面前,本土纯电SUV真的一款能打的都没有?
倒也不是,小米YU7不就挺能打的嘛,开售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哪怕一半是黄牛,这数据也相当了不起。
虽然小米YU7还是免不了以Model Y为对标车型,但它成功跳出了后者的思维框架,在商业逻辑上为这一细分市场带来了变革——实现了从 “产品定义市场” 到 “用户定义市场” 的转变。
你可以吐槽小米YU7缺乏原创,你可以说它没有灵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精准捕捉并满足用户需求这件事上,它确实展现出了极强的敏锐度与执行力。
在超跑SUV的外观下配上家用氛围浓厚的座舱,底盘调校不再讲求运动感而是追求舒适性,机械素质不一定同级最好但续航必须是最长的……这种看似矛盾的产品组合在工程师眼中也许是不着调的,但却击中了许多年轻用户的需求。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思维,已被不少本土车企应用,但在小米YU7上,这种思维被贯彻得更加彻底。它不纠结于传统汽车制造的固有标准,而是聚焦于用户的喜好和情绪,再加上雷军强大的个人IP效应和极具感染力的营销表达,小米YU7成为爆款车型,似乎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之间,已形成了此攻彼守的态势,很多人在讨论YU7能否在销量上超过Model Y,有的甚至猜测具体几个月后会实现超越。
但我更关注的不是短期销量,而是长期战况。当喧嚣褪去,市场回归冷静之后,小米YU7能否把当前市场态势延续下去?我更好奇的是,一两年之后,当YU7不再是新鲜面孔,后续竞品也越来越强势时,它能否凭借已建立起的用户认知与技术壁垒,稳住自己的市场地位?
唯有真正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超越了Model Y。(文|超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