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由汽车圈蔓延到全民舆论场的“抄袭风波”,把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成都车展期间,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公开炮轰小米SU7抄袭保时捷设计,直言“这个抄啊,真不要脸”。
这番火药味十足的言论迅速引爆网络,而小米SU7的销量却持续走高——8月交付量破万,连续3个月达成目标,甚至有望提前完成全年10万辆的交付计划。
一边是传统车企高管的激烈指责,一边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支持,这种矛盾局面让“小米式创新”陷入巨大争议。
小米SU7从发布之初就因“保时捷同款”的轿跑造型备受关注,但俞经民的公开批评撕开了这层窗户纸:当流线型车身、溜背设计等元素与保时捷Taycan高度相似时,究竟是致敬经典还是复制粘贴?
汽车作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设计语言承载着品牌灵魂。
小米若一味对标豪车外观,即便短期内靠流量营销收割市场,也会让“国民良心企业”的招牌蒙尘。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小米SU7的确吃尽了流量红利:零传统广告投入、靠社交媒体裂变传播、创始人IP化营销。
但这种“赚快钱”模式暗藏危机。
当消费者发现“年轻人的第一辆保时捷”只是营销话术,当“性价比之王”的光环被贴上“抄袭”标签,曾经追捧的粉丝难免产生被背叛感——毕竟大家支持国货,是期待真正的技术创新,而非“高端设计平民化”的文字游戏。
上汽高管的激烈言辞虽显失风度,却折射出传统车企对跨界“鲶鱼”的焦虑。
但与其指责对手“不要脸”,不如反思为何老牌车企反被新势力压制。
小米SU7能月销过万,靠的不只是争议性外观:三电技术、智能座舱、25万级定价策略都切中了市场痛点。
反观某些传统品牌,守着燃油车时代的优势却难破电动化困局,这场“抄袭”骂战反倒暴露了自身的创新乏力。
小米的困局给所有国产品牌敲响警钟:消费者可以宽容 “从模仿到超越”的成长路径,但绝不会为 “换壳不换芯”的伪创新买单。
中国制造要想真正崛起,需要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保时捷平替”,而是能定义行业标准的小米方案。
雷军曾说:“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 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
此刻正是小米重新思考伟大定义契机。
这条路或许艰难,但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让国民品牌四个字不再沾染争议。
全部评论 (0)